年刘晓东接到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任务,他特别激动,称:“有生之年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我感到无比的荣耀。”
视频不能正常播放的伙伴直接到最下面点击“阅读原文”观看哦~
历时七年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已进入倒计时,全民欢欣雀跃的同时,有关于这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也相继被披露。
这座连接两岸三地的桥梁投资超千亿,是世界上少有的大项目。
对于刘晓东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桥之下的伶仃洋海床结构复杂,南海的台风几乎每年都要经过这里。
如何在复杂的海床上修建桥墩?如何尽量减少台风对大桥的影响?
没有谁能给一个答案,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只能不断地试验、检测。
大桥分海上桥梁、人工岛和海底隧道三部分,刘晓东主要负责岛隧部分,而这又是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
根据计划,工程师们要在海下四十七米的深度,建造6.7公里的沉管隧道。
在国外,沉管隧道技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前,我国的沉管技术还处于小学水平,而在外海建设沉管隧道更是头一回。
对工程师来说,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寻求国外有经验的技术公司的指导。
可是当刘晓东和同事们联系上欧洲一家技术公司时,对方竟索要高达15亿的天价咨询费。这大大超出了他们预算。
没办法,工期开建在即,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决定自主研发。
没有国外的技术支持,大桥的建设过程多少有点像探险。
每一个创新,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每一个新的想法,都会迎来质疑。
但八十多位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没有退缩,他们常驻现场,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七年没有假期,和三千多名工人一起“走钢丝”。
年5月2号,港珠澳大桥迎接最后一战。一个长达十二米、重超六千吨的楔形“巨无霸”,工程师们需要把它放到水下三十米以下的两个沉管的空档里,最小的空隙只有十厘米。有人把这个过程比作是“海底捞针”。
楔形“巨无霸”接头安装前,刘晓东连着三个晚上睡不着觉。看着对接沉管的“巨无霸”慢慢下沉,刘晓东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在他有限的人生里,这是第一次尝试,在世界上范围内,这样的尝试更是史无前例。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楔形“巨无霸”成功对接,海底隧道终于顺利贯通!
刘晓东和同事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抛却所谓的“经验”,离开所谓的“指导”,这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主而大胆的探索,逼迫设计师和工程师飞速成长!成长的效果是惊人的!
因为,“同样是沉管合龙技术,沿用欧洲百年不变的方式,需要四个多月,而我们只用了一天!”
与此同时,刘晓东和他的同事们还刷新了外海水下沉管对接的最小误差,并贡献了64项技术创新。
我们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世界级的“先进”,刷新世界新标准,奠定了中国跨海大桥建设技术的领先地位。
正如一位国际隧协的专家所说:“由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国已经由一个沉管技术的相对小国,跃升为沉管技术国际领军国家。”
港珠澳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是中国实力的象征!
《我是演说家》第四季
10月21日起每周六20:30
北京卫视为新时代发声
戳原文,查看演讲视频完整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