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数字经济创新后场LI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显示,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8.6%。

而随着国家数字经济“十四五”专项规划的编制,不同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也将纳入顶层规划范畴,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在此背景下,腾讯研究院·后场LIVE推出“数字经济区域洞察”系列第一期——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机遇。

尤其是在浙江探索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浦东试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背景下,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发展可能会有哪些新的定位和布局?未来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有哪些创新点?我们特邀四位嘉宾一起探讨交流。

刘保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战略研究二室主任

杨扬赛迪(苏州)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张敏翀腾讯云区域平台部政企方案中心高级专家、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王星腾讯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金松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新时代的改革和产业重点

主持人:目前,国家、地方都在编制数字经济方面的专项规划。我们首先请刘保奎主任从宏观视角,解读下长三角的发展中有哪些重要的定位和布局,各省市承担哪些不一样的职能和方向?

刘保奎:总体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五四三”。

五是指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五个定位:一是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集;二是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三是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四是打造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示范区;五是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高地。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改革的排头兵,涌现出了小岗村、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枫桥经验等,在农村改革、民营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金融市场、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也有像上海浦东新区这样的改革高地。

四的范围包括三省一市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具有优势发展条件且各有特点。上海正在建设成为“五个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引领者。江苏省在大型制造业集群方面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特别是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化、钢铁等行业。江苏省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发展相对均衡,苏南苏中苏北的融合发展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在以县域为单元的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温州模式、港航物流、商品集散等方面。安徽省具有突出的后发优势,与同样具有后发优势的河南、四川相比,其区位条件更加优越,因此在中游省份中较为突出,其省会城市合肥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方面规模较大,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这两个产业也是能够带动一方的“大产业”。

三是指三个抓手,通过功能区和板块区推动发展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有三个重要的点作为抓手:两区一枢纽,第一个“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主要是在三省交接地划出一定范围推进建设,最初希望能够类似于雄安之于北京一样拓展上海的发展范围,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集中疏解地。但随着一些深入讨论突出强调了生态绿色的概念,这对其产业形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段时间我去苏州、吴江等地调研发现,这个区域在江南水乡核心区域,处处体现江南文化,古镇众多,河流水网密布,生态环境非常好,但也确实不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高品质环境来导入高层次的产业。

第二个“区”是上海自贸区的临港新片区。目前临港新片区发展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从用地条件、区位条件、港口条件以及政策和制度条件方面来看,在整个长三角地区范围内,临港新片区是非常难得的适合发展高层次制造业的区域。我觉得临港新片区对于上海重振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第三个“枢纽”是虹桥的国际开放枢纽。虹桥的位置可以概括为一手携两家,辐射江苏和浙江,是长三角北翼和南翼辐射带动交汇的一个点,叠加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重要的交通要素。虹桥区域这种以商务区的形式打造国际开放枢纽,对于拓展上海的生产服务业的空间,增强对整个长三角地区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带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主持人:杨扬总是专注长三角的数字经济研究,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和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发展概况,大概处于什么情况?

杨扬:我从中观的产业维度上谈一谈我对长三角整体产业的动态、趋势和未来创新的一些思考。

长三角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尤其核心的27个城市,基于四个大背景——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国产化进行相关产业的创新迭代。比如绿色化,这一轮的碳中和、碳达峰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生态治理的概念。再如国产化,一方面是国家层面在年后基于安全、自主、可控角度对整个国际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国产化;另一方面是基于产业本身的附加值,要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攻关。

赛迪成立了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我们主要有两个工作。团队自今年的1月1日起搭建了一个跟踪长三角27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动态的跟踪系统,该系统搭建了5大类的指标,即协同指标、产业指标、融合指标、科创指标、基建指标,通过这5大类指标和二级三级指标,以城市为单位对长三角地区进行跟踪观察。我们第二个工作是通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宏观动态来对区域的产业发展进行观察,我们计划在今年三季度发布长三角27个城市的数字经济白皮书。

我们谈到数字经济经常会涉及一个专业概念——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及信通院增加的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国统局最新出台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分类把数字产业化拆分成四个子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据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

我们有一个行话叫做“强芯铸魂”,软的是软件,硬的是集成电路。在目前数字经济发展中,各地纷纷出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我们也参与了长三角多个城市产业规划的编制。现在各个城市都以“强芯铸魂”为主,统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角度进行了体系的规划和园区载体的部署,以及配套保障措施的设计。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整个城市集的软件资源都处于一级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发展,要牢牢落在园区层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能和赋能为核心打造产业集群,从0到1为不同的城市打造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集聚态势。

“四位一体”布局下的数字未来

主持人:长三角也是腾讯重点布局的一个区域,在上海设立了华东总部,我们请张敏翀结合自己的业务实践,分享一下腾讯在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

张敏翀:腾讯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根据自己的优势并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来推动和助力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以上海为例,腾讯通过对电子商务、汽车制造、互联网医疗、金融科技以及智慧商业等多个领域的建设和投资,来支持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数字产业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协同算力的规划,在上海和南京分别部署了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同时,沿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动人工智能小镇、文创影视基地、电竞园等产业项目的落地。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一个是传统产业的效率提升,二是新兴产业的助力和赋能。在传统产业效率提升领域,依托腾讯公司在图形图像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视觉计算方面的优势,推动工业AI质检云项目的落地,通过多光源3D成像和机器学习,来对工业产品的外观进行图像质检,质检效率达到人工的20多倍,在十多台设备持续满载生产的情况下,预计每年为客户节省人力成本数千万元。新兴产业赋能领域,发挥腾讯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云端GPU大规模并行计算以及LBS大数据能力,推动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落地。腾讯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公共研发平台能够真实地还原景观级、道路级、城市级景观,进行风雨雪雾等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场景模拟,满足自动驾驶算法的全栈计算优化和闭环开发。基于腾讯海量的LBS时空大数据可以进行城市出行OD分析,发现城市里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去测试的道路,再结合实时的交通大数据进行场景复现,提高自动驾驶算法对中国道路情况适应和适配。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包括云原生基础平台、数智融合云边协同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hyff/15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