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右)正在听马隆(中)和其父亲老马(左)介绍码头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本报记者(右)正在听姜艳(左)及其母亲夏雪丽(中)分别讲述自己的公交故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厦门港从曾经的支线小港蝶变为世界集装箱强港;公共交通从曾经屈指可数的公交线路拓展到余条,公交车型更新换代,公交文明也日新月异。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厦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港口人”“公交人”作为经历者和见证者,有的在码头上目睹港务的发展,从原来的手扛肩挑,到如今的智能化作业;有的则切身感受厦门公交的变迁,从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到如今的纯电动客车。本期家访,记者走进港口码头维修工以及公交人家中,通过他们的回忆,感受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的变化。从手拿扳手到敲键盘父子都是码头“医生”见证港口智能化蜕变●出镜人物:马隆,28岁,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电气维修工;父亲老马,64岁,码头机械维修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