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沙市当前城市规划及旧城改造

近几年来,沙市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各个方面都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如何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里有许多新问题值得研究,现在花一点力气,拿出一套合理可行的优化方案用来指导城市的发展,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是不无益处的。

从沙市城市现状来看,我个人以为当前城市建设工作亟待抓紧两个环节:一个是要研究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并拿出相应的对策;另一个是城区的合理改造。现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沙市市城区局部鸟瞰年

城市规划问题

一、城市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问题

沙市城市规划工作历来是抓得比较好的。年底,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公用组就搞了个《沙市建设三年规划》;年又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沙市总体规划》;七十年代,又先后两次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几十年来,执行的情况是好的。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城市建设又必须以城市规划作指导。所以作好城市规划,首先一点就是要弄清规划面临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新形势。

(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的流通中心职能将随之强化。

1、沙市的产品经济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从而引起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在向多样化变化,城市经济是城市规规的基础,经济因素必然要渗透到城市规划中来。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变化中的城市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城市布局。

2、城市第三产业蓬勃兴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促进流通服务部门的兴起,目前深圳的银行比米店多就是一例。这在均匀分布,合理组织金融贸易中心问题上是对规划的挑战。过去以产品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在制定规划时对第三产业的安排是重视不够的。

3、就业结构的多样化,近几年来集体经济,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农民进城经商已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我们应充分重视这种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成份,要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一席之地。

4、土地经营的商品化,城市规划要求有合理的疏解和布局。但中心地段具有很高的集聚效益和土地价值。建设单位必然对建筑复盖率、建筑容积率、房屋高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难免要去追求平米经济效益,造成过度的拥挤。

5、为发挥城市流通功能的设施建设要求日趋完善,包括批发、零售商店、贸易市场、集贸市场、交易所、仓库、中转仓库、车场等,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规划妥为安置。

▲白云桥十字路口年

(二)城市横向经济联系加强,城镇经济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1、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城镇间、省内外、国内外的经济交往。城镇间的分工协作正在加强,从而逐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网络。城市中心作用即生产发展上的骨干作用、金融贸易上的纽带作用、科学技木上的先锋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2、城镇体系(或叫城镇群落)在新经济网络的形成中逐步建立。就“城市论城市”的做法已不能控制和指导当前的建设。我们的眼光要放开,要从群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去考虑布局。即能形成本身的完整体系,又和城镇体系相协调。

3、经济的繁荣必将推动市际交通、通讯、信息的进一步强化。

4、规划要超前考虑投资环境的建设。要使已经来到或将要来到的合资、独资经营者们看到在本地办实业的有利条件。

(三)计划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的进一步扩大。

1、企业自主权扩大后,其自我改造和发展的活力必将增强,改造发展的建设将是多样化的。

2、资金的多渠道由于行政计划的缩小,三资、贷款、联营、个体等各种投资渠道相应增多。虽然这些投资可以在客观上加以控制和指导,但却很难精确预计。

3、综合开发的多样化。住宅商品化将进一步发展。

(四)科技、文化、教育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新技术革命将促使工业生产由综合集中型向专业分散型发展,工业体制向网络型发展,教育事业也将极大的普及(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入学率已达55%)

2、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业余时间增多,家庭逐步电气化;对舒适、方便。优美的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

3、生态环境要求高。旅游事业有大的发展。新兴工业要求有更洁静的生产环境。

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中应该考虑的对策。

经济社会的变革,给城市规划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城市规划要超前,现在就应该有科学的预测,并拿出积极相应对策来。

(一)研究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由于横向经济联系加强,城镇间的分工协作的经济网络正在形成,这样就导致城镇体系的生产。“就城市而城市论”已失去了意义。我们制定城镇体系规划,要考虑城镇间分工协作关系;注意有直接经济、社会联系的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环境污染以及大型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二)要十分注意总体规划的弹性和宽容度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本世纪末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一批中等城市将接近或成为大城市。城市的最终人口规模是难以予测的。当前由于经济情况的变化,一些建设单位对用地选择很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不能用封闭、固定、行政的办法简单地去处理。城市规划绝不是一种终极概念,应该注意到规划的应变弹性。以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少,要很好总结。从沙市的情况看,最好的规划形式是带状多中心组团式总体布局。这样有利于滚动式发展,有利于由小到大,由内向外;或由一端向另一端分期逐步扩大。

(三)特别注意城市交通统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与否,是促进或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市际交通要组织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立体运输网络。把站(火车站)、场(飞机场)、港(港口码头)、路(公路)有机的联系起来;相互衔接,完善配套,同时要考虑沙市与主要联系城市的快速交通线路网络的规划。市内交通规划的修订要接受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着眼长远,着手近期;新区要加强大路网络密度。旧区结合改造适当拓宽街巷宽度,使之能够在道路一边停车,另一边单向行驶车辆。要特别注意停车场、站的配套建设。一些专家们认为中国的机动车化已经开始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

(四)注意生态环境规划。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工业,如微电,激光,光导等工业部门都要求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优美环境的要求就更迫切据联合国测定,城市人均绿地达到平方米才能达到较好的生态平衡;据年统计,我市人均绿地面积是3.09平方米,差距是何等之大!我们要尽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创造出一个既符合生态结构的机理,又是景观最佳的人造活动环境结构。

(五)转变观念不断深化城市规划的改策

我市城市规划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变自给自足型为社会大生产型;变单一功能为多功能型;城市规划是千年大计,搞得好,造福子孙。搞得不好,贻误后人,所以千万不能只顾眼前,给后代留下麻烦。只要我们实事求是的充分考虑未来的变化,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工作是能够做好的。对此,我的具体想法是:①规划方法上要采取“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科学预测”的做法,从实际出发拟定规划的各项定额指标,②必须改变过去侧重于粗线条的硬件规划为粗细结合,软硬兼备的规划;总体规划可以粗点硬点,这样才能达到功能分区合理,用地布局科学近期规划要合理完整,远期规划要预先安排,发展弹性适度;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修建设计细点软点。结合实际,可在技术上予以调整,但这个调整,既不要那么繁杂的批准手续,又要防止轻易修改。③规划决策要民主化。各种规划方案除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外,还要广泛去征求群众意见。以求得全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旧城区的合理改造问题

沙市旧城区解放初期有住宅91.96万平方米;五、六十年代又增加了一些简陋的民宅。30多年来,人民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发展住宅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年至年间,住宅建设总投资额就达万元,竣工住宅面积.29万方米,其中大部分是新建,旧区改造不大。目前沙市旧城区内房屋面积还约有万平方米,80%以上是晚清、民国年间的产物;由于长年风雨的侵蚀,一部分砖木建筑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最近几年,由于城市新建征地价格的偏高,以及不少旧区居民迫切希望通过拆建来改善居住条件的缘故,旧城区改造的步子迈得很大,许多家开发单位都在竞相开发,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然而,要使之长久的保持良性循环的状态,我们就应该冷静的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尽可能将一些不利因素剔除掉。

(1)旧城改造地应慎重选择

有的同志曾提出“全面改造旧区”的设想,这一愿望无疑是好的。但从目前财政经济的现状来看,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要充分估量到急功近利的做法将给我们现在正从事的事业带来的被动性。对于旧区改造,我以为仍然要按“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原则办,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使用,重点放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改善居民恶劣居住条件等方面。

旧城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由于历史的缘故,在这一地带集中着一个城市金融及贸易的交流网。有组织地让一些开发单位集中对此地段优先开发,这对活跃市场,加速商品流通,迅速改变城市景观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进行的春风、春来两个片区的拆建,就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意图。

另外。在拆建时也应从社会效益来考虑问题。要集中一部分财力人力,对旧区某些居住条件恶劣的地段进行改造。要把让人民安居的意识放在第一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鼓励政策,若开发单位亏本,就应考虑适当给予一些补贴。像我市喜雨街、大赛巷等地段就有不少危屋,光靠小修小补,已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了。

(2)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应该有个合理的比例

我们现在旧区改造的基本情况是拆一建三分二留一;即拆一平方米,可建三平方米,分配给拆迁户二平方米,留下一平方米用来出售。实际上是将那二平方米拆迁户的安置面积的造价加在一平米出售价上了,从而导至每平方米售价高达元以上;这个数字高出新区建设的1.5倍至2倍。简而言之,即是在旧区拆建一平方米的房屋,在新开发区内可建2-3平方米。从开发单位来说,在旧区房屋开发的售价比新区高,并且容易出售,可迅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通盘来看,目前沙市经济仍然不富裕,缺房的情况仍然未完全解决。所以,把重点完全放在拆旧房改建新楼上,是不太合适的。我们对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应有个合理的比例,以免失控。一个城市历史越悠久,沉淀的东西就越多,因而清除它时困难就会越大。这似乎是一条规律,我们沙市城市建设工作同样摆脱不掉它的制约。那么多亟待改建的房屋,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淀”,彻底的改造它是毫无疑问的,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近期内,无论是有关部门的领导,还是焦急若渴的待迁户,都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拆建上。全部推倒重来,就会造成现有的大面积房屋因失修而损坏,影响居民安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以为,有关部门要组织一定的力量对旧房屋再做一次全面调查,按轻重缓急排出拆建计划。对尚能利用的部分要调集各方力量做好维修保养工作;同时要加强管理,要搞一套确清晰的条例,让市民心中有底。

(3)旧区改造要注重环境建设

旧区改造绝不只是拆房建房,更重要的是,改善旧环境。它包括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以及与之配套的公用设施如商店,服务网点,道路交通,上下水管道,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建设。从目前我市旧区改造的情况来看,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居住人口密度也越来越高;楼房之间的卫生间距一般也只有高度的0.6一0.8米;有的甚至还不足0.5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就根本无法进行公建配套和园林绿化,正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的改善。

造成这不一利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拆房居民一律采取了就地安置的老办法,人口密度当然无法降低;其次是开发单位怕亏损,就尽可能的多建多售。这显然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矛盾,我以为解决它的关键还是在于制定一些鼓励拆迁户向外转移的优惠政策,适当提高新建区的建造标准,回迁面积上要给予放宽;此外,政府要拿出控制建筑密度加强环境建设的具体办法,对旧区改造按规划开发引起亏本的,要统筹安排,划大核算片,以肥补瘦,必要时实行补贴政策。

(4)房屋环境增值费(暂定此名)的收取

同等造价,同等质量的房屋,往往因地域位置的不同形成售价上的较大差异。显然,这不是房屋自身的增值,而是由位置环境的不同所带来的,比如中心区房屋每平方米售价可达~元;而稍远些的新开区每平方米售价只~元。这种环境增值应该由城建部门收回用于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区开发的房屋售价,都应该是建造价+环境增值费;各个不同区域的环境增值费,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人进行测算。

总之,沙市旧城改造的任务极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旧城改造规划,以杜绝放任自流,越改越乱的现象发生,从而求得最佳效益。

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冲击着我们这座城市。历史注定要我们这一代人担负起承先启后的使命。我们只有扩大视野,不畏艰难,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就一定能把沙市规划、建设,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新沙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hyff/13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