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财富杂志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综合自国民经略、券商中国、中国证券报、国是直通车等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01
长三角要办六件大事
《规划纲要》提出,到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要基本形成。上海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苏浙皖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之间高效联动。省际毗邻地区和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经验制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到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二是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要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到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能源安全供应和互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设施率先布局成网,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到年,铁路网密度达到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四是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要显著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网络基本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到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较年下降10%。
五是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要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到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六是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垒逐步消除,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协同开放达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到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那么,一体化的长三角具体将是啥模样?《纲要》也给出了解答:
图片来源:国是直通车
02
长三角:四大圈层,谁是中心?
长三角,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全域,以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2.2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接近全国1/4的GDP,超越粤港澳、京津冀,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城市群。
从大到小,从全域到区域,长三角又可细分为四个圈层。第一圈层属于完整意义上的长三角,包含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覆盖全部41个地级市。这41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但总GDP高达21.1万亿,人口合计2.25亿人,资金总量42.79万亿,分别占全国的23.6%、16.15%和23.45%。
“长三角中心区”是第二圈层,覆盖27个城市,面积22.5平方公里。
上海市
江苏省(9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
浙江省(9个):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
安徽省(8个):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可见,以徐州、衢州、蚌埠、阜阳为代表的苏北、浙西南、皖北的部分城市不在中心区之列。
作为中心区,这些城市将成为引领长三角全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心区内,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主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视为第三圈层。
这一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横跨三个省市,被赋予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既然是一体化发展,那么必然要打破行政边界,但又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统一规划,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财税分享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新模式。
根据纲要,在绿色示范区内,无论是青浦,还是吴江,抑或嘉善,都可统筹使用上海的区号,且可统筹服务和服务,这是“同城化”的积极突破。
在示范区之外,还有一个“特区”,可谓视为第四圈层:
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可以说,一环套一环,生态示范区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而长三角中心区的融合发展将会带动整个长三角全域的发展,而长三角全域一体化的落地,又将对中国的空间区域格局,起到引领作用。
03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谁是龙头?
众所周知,在所有世界级城市群中,都不乏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以广深港澳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体现了特殊的制度安排。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
那么,在长三角,谁是中心城市?
毫无疑问,有且只有上海。
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国影响力之大、在长三角的核心驱动力之强、辐射范围之广,在一线城市里几无挑战者,更不用说二线城市。
在规划中,“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被着重提及,“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样被重点提及……这些定调,直接奠定了上海作为核心龙头的重要地位。
因此,规划不仅明确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重要定位,而且提出要形成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在上海之外,江苏、浙江、安徽则是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换言之,这三大区域互不统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共同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
江苏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因此在规划中,江苏被定位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与江苏不同,浙江的优势在于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因此被定位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
至于安徽,特色在于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因此定位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可以说,在长三角,上海是唯一的核心龙头,引领整个长三角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则被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摆脱无序竞争,在各自区域及各自优势产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04
长三角规划,哪些城市最受益?
任何一次国家战略出台,都意味着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
显然,在长三角规划中,上海、吴江嘉善、南通、安徽成为最明显的受益者。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上海。
过去,上海地位固然毋庸置疑,但在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之中,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无论是规划还是现实,都再一次明确了上海的龙头地位。上海引领长三角发展,苏浙皖仅是“各扬其长”,上海揽获“五大国际中心”定位,而其他城市均是区域中心定位。
江苏苏州的吴江和浙江嘉兴的嘉善,可谓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二受益者。
这两个城市与上海青浦,一道被纳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共享上海区号,规划、土地都将获得一体化统筹,养老医保也将获得互认互用,地税收入将在区域内协调共享。
可以说,这一区域可被视为一体化中的一体化,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其价值不容小觑。
第三大受益者,在于南通,南通机场终于尘埃落定。根据文件,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议已久的苏州机场,在规划中则未提及。
第四大受益者,则是安徽。最早的长三角规划,并不包括安徽。在当时,安徽被纳入“中部崛起”的范畴,与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成为区域发展的一极。
如今,不仅合肥、芜湖城城市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安徽全省所有地市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安徽终于回归“江南”,成为长三角的一部分。
05
哪些领域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