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依据港口实现其功能所发生的三种主要经济联系,可将港口效率内涵体系分解为港口内部运营效率、港口与港口之间的联网效率及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效率三个重要层次。对中国主要港口三层次效率进行DEA测度,发现尽管部分港口在各层次上实现或接近DEA有效,但大多数港口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效率,且未能完全实现港口效率体系的逐层提升。DEA测度的投影结果进一步显示,投入拥挤与产出不足是中国大多数港口非DEA有效的主要成因,而这种低效率源自港口体系内部因股权结构扭曲所导致的X非效率。由此,中国港口效率的提升有赖于要素配置主体的重塑、可竞争市场环境的构建以及相关各方的“激励相容”。本文作者张小蒂,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邓娟,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本文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长足发展,港口效率提升日益成为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重要突破口。当今国际分工以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为基础,分工对象深人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环节,并根据各个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配置。要素和产品的加速流动引致物流成本、交易费用激增,比较优势动态增进所产生的收益可能被抵消。对于物流网络尚不完善、交易费用较高、处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此问题尤为显著。中国欲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增进,亟须提高贸易的物流效率。而港口在全球物流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增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衡量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港口效率(portefficiency)可反映港口资源配置的有效与否,是其投人产出能力、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总体反映。近年来相关研究多从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成本效率等不同角度,对港口效率展开分类界定与评价,并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对港口效率进行实证测度与定量评估。其中,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近年来港口效率测度常用的非参数方法。这些关于港口效率的研究大多囿于港口自身运营状况进行解释和实证。而现有关于港口效率与对外贸易、开放经济关系的研究则主要借助引力模型,从运输费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进行考察。随着港口功能及资源分布发生深刻变化,港口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个港口内部运营效率,还会受到港口与其他港口之间、港口与腹地之间多层次经济联系及其效率的影响。鉴于此,若从港口内部运营、港口之间、港口与腹地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则可更好地体现港口效率内涵的全貌;通过运用DEA方法,对上述三个层次的中国港口效率作实证测度,可为中国港口效率的提升作有针对性的探索。港口对于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往局限于表层港口运营状况的研究,主要运用引力模型等工具从运输费用、贸易便利化等视角考察港口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随着港口功能的演进,港口逐渐成为整个经济体系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需全方位地从港口内部运营、港口之间、港口与腹地三个层面进行解析。这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揭示港口效率内涵体系,从而对港口效率的提升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中国主要港口三个层次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沿海港口整体效率可分为高(长三角、山东)、中(津冀、珠三角)、低(西南、辽宁)三组,其中仅长三角实现了港口效率的逐层提升。投影结果进一步显示,中国港口非DEA有效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港口体系内部因素而导致现有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的X非效率,这与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港口企业产权结构以及市场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港口X非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于以政府、国有企业为要素配置主体的较为单一的股权结构,以及无形的进人壁垒和扭曲的市场机制,再加上港口的自然垄断特征,这些都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人。要使中国港口体系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重塑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要素配置主体,消除进人壁垒,构建可竞争的市场结构。其意义在于:首先,民营资本的进人既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又可发挥民营企业家在减少X非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既有利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又有利于企业家“干中学”能力的提升。其次,潜在的进人者以及可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可对国有港口企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其提高效率。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要素配置主体中,政府也是实现港口效率提升不可或缺的主体,政企之间“激励相容”,抑弊扬利,降低潜在竞争者的进人门槛,有利于创造“可竞争”的市场环境,其作用在转型经济中尤为显著。港口“企企”之间则以股权为纽带构建港口网络,“激励相容”、协同互动,可实现三个层次港口效率的整体提升,且该效率提升是内生的、可持续的。?以上只是作者部分主要论点,点击下方可获取本文pdf全文以窥全豹。欢迎您分享此文给更多人。?欢迎您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