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记者潘敏)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提起太湖,很多人想到的是这首歌。但最近几年,再提起太湖,很多人却想到这幅景象,年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一湖臭水曾经影响到了无锡的饮用水安全。八年过去了,太湖治理得怎么样了,还会有蓝藻大面积爆发的景象吗?太湖水还臭吗?
蓝藻,是太湖污染的风向标。
虽然不像一些年份4月份蓝藻就提前开始生长,但今年5月当地气温最高到了30度,蓝藻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地处下风口,太湖蓝藻大多聚集在无锡的湖岸。
无锡渔港蓝藻打捞队从现在今天开始进入蓝藻打捞季。这个打捞队8条打捞船,30多人打捞。每天打捞的蓝藻都在到吨。
无锡市渔港蓝藻打捞队队员蔡福英:太阳热要30几度就要臭了。就要天天打,每天打,不打这个蓝藻对太湖水不好。
每年蓝藻打捞时间都需要持续半年,而无锡全市94个固定打捞点,多名专业打捞员,余艘机械化打捞船,每年夏天都严阵以待。
什么会爆发蓝藻?简单地说,就是湖水营养过剩,水里的氮磷浓度超标,氮和磷是蓝藻最喜欢的“食物”,以氮为例,当一升水中的氮含量小于1毫克的时候,蓝藻吃不饱,无法生长起来;但是当一升水中的氮含量大于1.5毫克的时候,蓝藻的食物就多起来,就会喂饱更多的蓝藻,让他们大量繁殖起来。
徐兆安,长年监测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徐兆安今天首先要去的取样点,是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处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因为处于下风向,全湖生长的蓝藻都会随风聚集到这里。根据经验,徐兆安目测这片蓝藻聚集的水域,每升水至少含有一亿个蓝藻颗粒,属于重度污染。
今天徐兆安要取样监测的六个点,四个在太湖湖区,另外两个在太湖上游的两个内河河道,其中之一,就是这条常州境内的太滆运河。
我们发现。越往里走河水越浑浊,河道两侧,垃圾、腐烂的鱼虾随处可见。家禽就圈养在河边,生活污。
在监测中心干了20年,徐兆安每月都要检测一次太湖水质。这次检测的六个样品中只有两个属于三类水,一个属于四类水,一个属于五类水,两个劣五类水。
记者:氨氮是2.05,你们想要达到的数字是多少?
这个河道所在的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是三类水,所以按照三类水的要求,它的氨氮应该要达到小于等于1。
记者:等于这个超标一倍了?
对。这样一个浓度的氮足以支撑现在蓝藻的大量生长。
小编观察:
从年开始,水利部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每年为太湖做出一份健康报告,最近五年,太湖水质的改善还是很有成效的,今年蓝藻的生长面积减小了,爆发程度也有所减轻。但是要让太湖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关键还得治理污染源,而太湖的污染大多来自入湖的河道水,治湖要先治河。
太湖水的污染源究竟来自哪里呢?内河水质为什么会常年都在五类水?
宜兴的村镇星罗棋布,丁蜀镇双桥村是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但这里却居住着多人。
记者:我想问问您,咱们现在住家的深入污水都安管道了吗?
没有管道,哪里有管道,哪里有管道。
记者:那怎么排呢这些污水。
有的也没有,有的有阴沟,阴沟不通河。
这位殷大爷所说的阴沟,所谓“阴沟不通河”,其实就是污水现在不再直排到河里,而是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然而,目前像这样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村子,宜兴只有60%。
即便建起来,也依然存在管网运行不充分的问题。离殷大爷家不远,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个垃圾池,这个排放洞口与河道是直接相通的。殷大爷告诉记者,周围的人都把垃圾往里面扔,就连粪桶、拖把也在河里冲,这条河与太湖是通着的。
双桥村只是一个缩影,太湖流域的污水排放量,目前已超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的1倍还要多。除了顽固的生活污水,是不是还有一些巨大的污染源没有堵住呢?
周铁镇养猪大户彭国兴,刚开始拒绝我们拍摄,因为他的养猪场就建在一条河道旁边。今年他养了10多头母猪,再过几个月就会有近四百头生猪出栏。粪水会不会流入河道呢?作为上规模的养殖场,这里一直在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干粪会作为肥料卖给附近的果农,而粪水则引入彭国兴自家的池塘用于莲藕种植。不过下雨的时候,粪水池塘如果满了、溢出来,也会流进附近的河道。
正是这个原因,让彭国兴这两年一直不踏实。因为养猪场距离河道太近,当地政府通知他这里迟早要拆。虽然做好了搬迁的准备,但彭国兴心里还是有点委屈,因为在他看来,造成污染的,并不只是他们这些养殖户。
彭国兴:那个田也是污水,化肥撒在里面,一下雨水全河里去了,这个怎么解决?我就是以为就是既然污水,现在太湖里有污水什么,人的污水也很大,你不可能把人都赶掉吧。
周铁镇紧邻太湖西岸,这里既是粮食高产区,更是江苏的蔬菜特色镇。这些蔬菜种植田,距离太湖大堤不到50米。这位村民说他们种菜既用有机肥也用化肥,但他们并不认为施肥打药会影响到太湖水质。
这个化肥其实植物吸收不了那么多,就会到水里污染太湖?
男:不会的,这个不可能,不可能的。
记者: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
男:不会,它已经给作物吸收掉了。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叶春发现太湖流域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氮浓度超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种田施用化肥过量而造成的。以水稻为例,每公顷水稻用肥量为-公斤,但能够被植物利用的只有40%左右,不能被作物吸收的氮和磷,会随着下渗的土壤水进入河湖,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疯涨。
小编观察:
内河河道的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而最近几年,工业污染的排放限制很严,在逐渐减少;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太湖流域几乎每个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即便处理过的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仍然是劣五类。而农田、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统称为农业面源污染,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这在国际上也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
减少化肥使用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有效的办法。从年开始,太湖流域就在推广有机肥使用,可是7年来,为什么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呢?这是位于江阴的一家有机肥厂。七年来,沈其荣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这里调研。作为有机肥专家,沈其荣一直在跟踪太湖流域的有机肥使用状况。
沈其荣说,有机肥和化肥相比,它对土壤的肥力的改善,或者说对后期作物的效果,比化肥好,但最大问题在于当季的效果没有化肥快。而且价格偏高,要花上几年时间培肥地力,很多农民并不愿意。
为了鼓励有机肥使用,江苏省政府七年前就拿出了补贴政策,省财政和农业部门对有机肥企业统一招标。招标价格是江苏省政府统一规定,块钱一吨,给农民就是元一吨,另外元由省政府财政下达到各个项目县。
沈其荣认为实施这个政策时,有机肥推广效果还不错,但最近两年,招标政策出现了变化,有机肥推广又遇到了难题。
沈其荣:因为近一两年肥料厂越来越多,然后工作量可能太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省里头就下放到各个县市去招标,县市招标就完全是按照哪个价格便宜来招哪个企业,就造成了企业之间价格的恶性竞争,这样有的企业他说报块钱一吨,有的企业报块钱一吨,那你想想一两百块钱一吨有机肥那是什么质量的有机肥。
有机肥效果没原来好,农民宁肯不要补贴,也不再使用。而在有机肥推广遭遇尴尬的同时,当地进行了十多年的生态修复也并不那么顺利。
并没有太多人知道,衡量太湖生态修复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这种植物——芦苇。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叶春介绍,如果水生植物全部消失后,就会影响影响到底栖的生物和附着的生物,导致藻类堆积,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状况发生变化。
太湖的芦苇荡面积从年的59.6平方公里减少到年的6.3平方公里,20年左右,90%的挺水植物都消失了。叶春的工作就是努力在太湖流域重新种上芦苇,通过水土、植物对污染物的截留和过滤,建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周铁镇这片作为湖滨缓冲带的湿地,就是利用太湖疏浚底泥的堆场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叶春做过测算,50米宽的缓冲带,能让进入水体的地表漫流中总氮降低30%,总磷降低15%。
然而,对于寸土寸金的太湖流域来说,这些地是用来建缓冲带,还是种农作物,一直都在拉锯。这片距离太湖20米的地方以前是缓冲带,但现在又种上了蔬菜。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它到这个地方都属于生态用地,但是你看这一大块逐渐逐渐又被开垦出来了。原来他们实施过,就是两百米全部退出来作为还湖的生态用地,现在一直开发到水边上的话,它的污染负荷流失,污染物进入水里面的速度会很快的。
生态湿地刚刚修复就被回垦。百姓的心情,叶春能理解,但治理效果这样反复下去,让人揪心。种庄稼还是种芦苇,正成为这里生态修复的主要矛盾,百姓生存、土地空间如何布局和利用,需要治本的长远之计。
小编观察:
客观地说,经过艰苦治理,太湖极其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是在好转的。年,太湖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指标与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6.7%、59.0%、6.8%、21.6%。像年那样,蓝藻大面积爆发、水质出现大面积黑臭的情况再没有出现,上千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证。
要知道,取得这样的治理成效有多不容易,因为在这8年里,太湖流域的经济总量增长了一倍多、人口又增加了多万。治污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太湖治理要守住哪些红线?难啃的硬骨头怎么下手?6月6号晚21:45分,《中国财经报道》为您打开问号。
来源:央视财经
本文编辑:李天路
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和点赞哦~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