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工業用地過剩的問題已見逆轉,政府規劃署因應《香港+》發表的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顯示,本港7年後,即年將出現8.4公頃工業用地短缺,至年不足情況進一步擴大,屆時欠缺量達53公頃。相反,近年大量改劃的商貿地,未來將出現過剩情況,到年會多出32公頃用地。如此錯配,主因是當局估計未來會有大量工廈重建作非工業用途。
該分析報告指出,規劃署早前對本港甲級寫字樓、商貿及工業用地需求進行檢討和研究,扣除已落實、規劃、規劃工作大致完成的土地供應後,推算出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工業和特殊工業用地,至年分別會有8.9公頃、53.6公頃和17.4公頃的短缺;而非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一般商貿用地卻多出10.5公頃和32.3公頃。
工業用地在未來25年的短缺愈趨嚴重,更成為未來欠最多地的工商業用地類別。規劃署解釋稱,由現在至年間,由於一般物流/倉儲用途帶動,工業用地需求會顯著上升,加上舊工廈拆卸、改建或轉作其他用途,令工廈數量減少。雖然有位於葵涌的政府土地,及其他位於粉嶺、火炭及荃灣的潛在工業用地可作新供應,但預計年仍會出現約8.4公頃的短缺。
工廈持續被改變用途
規劃署進一步指出,即使年後,有來自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南及昂船洲的新供應,惟工廈持續被重建作非工業用途,導致供求差距持續擴大,預計至年、年分別欠約38公頃,及約53.6公頃。
重建的工廈都變了什麼呢?為數不少都成為商業用地,署方預計,非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用地至年,會有約15.1公頃盈餘,主因之一是觀塘及九龍灣商貿區的現有工廈將進行重建;一般商貿用地亦會因現有工廈重建、長沙灣和葵涌的政府出售土地而大幅增加,由年約12.9公頃盈餘,增加1.5倍至年的32.3公頃。署方坦言,一般商貿用地需求預計會有約萬方米的跌幅,屆時難免供過於求。
身兼《香港+》研究專家小組成員、測量師學會會長劉振江認為,署方的研究結果反映土地資源出現錯配。「未來有好多棕地要收番,係上面嗰啲貨櫃場都要安置上樓,需要好多工業用地,但工業用地偏偏不斷被改劃,政府明顯做得唔夠去保住工廈。」他建議,放寬工廈用途,以減少工廈被重建作非工業用途。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亦認同相關建議,他要求政府修例,重新界定「工業」和「商業」用途。「而家香港都無咩工業,好多工廈入面都係做緊非工業嘢,政府不如與時並進,將商業同工業結合,而倉儲用途就另外劃分出嚟。咁樣就可以多除少補,唔會出現商業用太多,工業唔夠嘅情況。」
白癜风医院排名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