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港史之古港形成和崛起三

往期链接

沙市港史之古港形成和崛起(一)

沙市港史之古港形成和崛起(二)

第五沙市港日趋定型

一优越的水运条件促进沙市的发展

沙市地处水乡泽国,在古代是以水为国,以堤为命来发展经济的。长江和内河可以说是它生命的河流。古代最大的运输力是水运,而沙市的水运又靠江运与河运这两大支柱来发展,江运上抵巴蜀,下达吴越,还可穿洞庭,达湘桂;河运可通汉沔,达襄陕,南通虎渡河还可达沅澧诸水。为了保持畅通的内河航运,历史上曾多次开凿漕运河,杜预曾开大漕河。江津出现后,又在江津湾以北开漕(白云桥段)。沙头市区南移后,又在拖船埠开龙门河(即便河)通漕。明代,随着沙市和沙洋两个城镇日渐兴盛,漕粮等物资运输更加繁忙,加之前代开凿的漕河不断淤塞,在沙市至沙洋原有自然河道基础上开凿运河,不仅运河工程距离短,而且也缩短了沙市至襄陕的航运距离。

两沙运河是沙市、沙洋间通过便河和长湖连接起来的航道,北段利用直河(因经常运送漕粮亦称运粮湖)沟通沙洋和长湖,南段由长湖沟通沙市。明万历年间,曾疏浚过沙市至荆州草市段。清光绪二年(年),对北段运粮河也进行过疏浚。明清时期,荆州各县运粮,陕南、豫南等地货物往返均走便河,船只由沙市可直达沙洋盐码头。明代还开凿了太师渊和三义河(即今李公桥段),船行至黑水塘,形成一个江河联运的水上网络,中心则在沙市。由江转河,由河转江,上下游的船舶也在此中转,进行转口贸易,沙市港口成为典型的客货集散之地。

沙市历代都是重要的水陆驿站和重兵屯戍的军事要塞。明成化年间,又将旧设南纪门外的荆南递运所及荆南水马驿移建沙市。清代,沙市属湖北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年),改湖北布政使司为湖北省,沙市属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所辖,初名沙市,后又先后改为沙市巡司、沙市汛,下分五里。汛是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属的绿营兵都称汛。在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南方,军事运输和两军交战主要都是依靠船舰,从春秋楚王征战到清代八旗兵驻防,沙市都是重要的水军基地。清嘉庆年间,张麦燕在描述沙市港口时说:“帆影乱江滨,舸舰迷津,黄龙青雀往来频。竟趁长风齐抵岸,星屯云聚”。〔53〕

经济上,沙市是作为一个集市发展起来的,以至沙市居民“市半商贾”。〔54〕明代“沙市士有社,商有廛,工有肆,止有居,客有邮”,已是长街十里,居民万计的大市镇了。〔55〕有11个省的商贾、手工业者居住在沙市。当时沙市有列巷99条,每行占一巷,如沙石的青龙板街当时被称为“五都之市”。工商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末,沙市是全国最繁盛的商业都会,“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56〕

天然的中转港口位置,大规模的人工水利建设,水陆驿站的设置,水军舟师的驻防,商业发达等诸种要素,使得沙市港口在明清两代成为长江上最发达、最繁盛的港口,“列肆则百货充牣,津头则万舫鳞集”。〔57〕港口外江“贾客扬帆而来者多至数千船,向晚蓬灯远映,照耀常若白昼”。〔58〕港口内河“游船如织,车水马龙,夜市通宵达旦”。〔59〕

二港口货物通过量增大

明朝中期以后,全国商品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长江沿线,聚集了全国棉纺织业、制瓷业中心和最大的丝织业、茶叶、木场、食盐等市场,商业贸易往来的加强使沙市港船舶中转货物量比以前有了成倍的增长。

同时,由于沙市地区本身人口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及邻近地区人口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得沙市港进出口货物增加。

明清时期,从沙市港运入川的主要是邻近地区生产的货物和从汉口、上海、宁波转运来的原棉和土布。宋代,我国开始引入棉花种植,明代时,荆沙地区棉花种植已很普遍。而且,纺纱织布已成为沙市及附近地区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商业在市上大量收购棉布,整装后再卖给零售商或装船输出,棉织品已为沙市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出现了“蜀客贾布江津,抱贸者群相踵接”的局面。〔60〕清同治年间,沙市港每年输出的土布约15万担,丰收年景输往重庆的棉花达七、八万担。〔61〕

从重庆来的船装有盐、糖、大蒜、鸦片、药材、白蜡、五倍子、纸、漆等从湖南、贵州来的船装有米、大麻、木油、茶油、药材、木材等。仅鸦片一项,清同治年间沙市港每年进口包括转运到湖南、沙洋等邻近地区的就达三、四万担以上。〔62〕

漕粮转运在明清两代,仍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制定了卫所漕船制,由军队领驾漕船运粮。清代漕粮分“北漕”和“南漕”两种,北漕粮运往北平,南漕粮由各州县用民船直运荆州仓交纳贮藏,供驻地旗兵按时领用。乾隆年间,荆州州牧舒成龙上疏清廷说:荆门州北漕向下运武昌,黄州府南漕又向上运荆州,挽运不易,麋时费事,不如上下游各地北南粮同额交换,称之为“抵兑”。此建议至雍正十年被批准,至此荆州、安陆两府南北漕二粮尽运荆州。湖北全省运荆州南漕粮年额定数为石,除荆州、安陆两府(包括与下游各地抵兑数)8万余石外,还有4万余石分别来自武昌府和汉阳府。〔63〕

为适应漕粮转运需要,管理运输及农田水利等事务的荆州府通判厅于年移驻沙市。次年,专管粮食运输的荆州府粮捕府署也移驻沙市,并在三府街设检验署。〔64〕同治十年(年))(?),因太平军席卷长江下游,漕路不通,遂全部征银,漕运才告结束。

沙市在明清两代是川盐和淮盐销售运的焦点。湖广荆州府及施州卫所属的建始、长乐、鹤峰、施南、恩施、来凤、利川、咸丰等8个州县人民买食川盐,并由荆州府监销沙市分运。沙市因成为食盐销售的“楚计岸”。〔65〕

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淮盐运楚受阻,湖北、湖南两省又开始借销川盐,荆州同知厅由荆州城移驻沙市以督监销。年,沙市设“官盐局”,统制盐斤销运。湖北四府(荆州、郧阳、襄阳、安陆)一州(荆门)和湖南三府(宝庆、辰州、沅州)二州(澧州、靖州)的川盐都经沙市转运,沙市遂成为“川盐总汇之处”。〔66〕年,由木船承运到沙市的济楚川盐达1.1万引,〔67〕约合10万多吨。

三港口木帆船运输

沙市交通运输,主要是水运,在清末以前,向依木帆船排筏运输,主要有官船和民船两类。

明清时期,在沙市的官船有荆州卫、沔阳卫漕船,有荆州水师之沙战巡船、舢板炮船,有专运银税的江汉课船等等。其船的结构式样、数量以及用料都有严格规定。如四百料战巡座船,全长8.69丈,宽1.7丈;正舱14个,每舱长3.6尺至5.5尺不等;桅两根,大桅长5.5丈,头桅长2丈。明代内河漕船底长5.2丈,船头船尾各长9.5尺,船底宽6尺,龙口梁宽1丈,深4尺,大桅长8丈,锚8个,篙10根。清嘉庆十五年(年),规定船长9丈,宽1.65丈,两□两栈共深6.6尺,载重石。

在沙市的民船主要有蜀船、南船、划船3类。蜀船即四川船,因船身的材料多由柏木制成。又称柏木船。其特点是结构坚固异常,较中游和下游船只小,适应通过三峡险道。在沙市的外河运输中,蜀船约占60%,早在宋代,沙市港就已是“峡人住多楚人少”了。在沙市停泊的蜀船种类有麻阳船、麻雀尾、辰驳子、毛鱼鰍、挠摆子、艄麻阳等。麻阳船的船尾比船高,稍小,载重量在30吨至50吨之间。麻崔尾是川船中的大型船,尾宽,装载量至少在吨左右。辰驳子具有船身尖、舵大的特点,小型的辰驳子又称五板船,载重量在5吨左右,船底相当尖,经常装运价值高的货物及有急事的客商。毛鱼鳅是一种小型船只,根据船舱的多少又分为两舱刳子、三舱刳子和四舱刳子。挠摆子船舵用粗木制成,属大型的船只。扒窝子是只有一根桅杆的船,从船中到船尾排有用竹席做的并涂有桐油的帆。艄麻阳属中型船只,是民船中最普遍的二一种,船长26米至40米,宽3米到4米,船底都是平的。还有象中元棒、舵笼子等各型船只。

由蜀船运往沙市的货物,主要有桐油、食盐、糖、药材、榨菜等,而由沙市运往四川的货物主要有棉花、布匹以及从中下游运来的杂货。

南船即湖南船,其特点是吃水较浅,比较宽大。在沙市汇集的南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小驳船,载重量在吨至吨,往沙市装运大米、木炭、茶叶、纸张、煤炭等;归航时裝载杂货、棉纱和布匹。麻阳船通过藕池河或虎渡河来往于常德、沙市间运载货物,载重量仅为0.3到0.4吨,吃水0.3至0.7米。麻雀尾、大驳子、沙窝3种船主要是运送货物。被称为乌江子的船,装载量在10吨至25吨间,船夫4到7人,主要装运大米、大豆、油、煤、布匹等。辰船类似乌江子。钓钩船造型如同钩子。巴杆子船虽不大,装饰却很美观,官吏和绅商多乘此类船。宝庆船、沅江划子等吃水浅,航速快,最大的载重量可达30吨,最小的仅2吨,由湘运出陶器、瓷器、木材、鞭炮、楠竹等,由沙市运回布匹、百货、日杂等。

四川和湖南都盛产木材,而且木帆船建造都比较发达,一部分蜀船和南船来沙后,就将船只卖掉,或将船拆散后,作为木料出售,仅带帆和桅杆乘其他船只回川,免受逆水行舟之苦。因此,沙市一度出现了许多专门以拆船为业的“板院”。也有许多船民来沙后,干脆就在沙市寄居下来。

划船是湖北民船的总称,多是小型船只,小巧、灵活,一般吃水浅,航行区域比较小,主要航行汉水和沙市便河之内,船只种类也很多。

鸦艄船在沙市、裏阳等地建造,装载量由3.5吨到30吨不等。艑子船有黄陂艑子和襄阳艑子两种,便河以黄陂子为多。艑子船体后部呈半圆型,装载量为5吨至13吨,装运的货物有松香、麻布、棉花等。舟秋?子船以运杂粮和山货为主,船后都向内翻曲,形似半月状。荆帮划子建造于石首、郝穴、马家寨等地,载重量大小不等,从1.5吨至10吨左右。宜都山划子货运量为13吨,船工三、四人主要运送煤炭。岩板子船底宽而平,多为松木制成适合走内河,最大者可载10多吨,小者仅载5吨,冬季内河水浅时也到长江运输。划船类型还有满杆船、包梢船、拖边子等,般吃水在0.3米到0.5米,兼营客货。

此外,还有从河南、陕西,江西来的各类船只,如河南的摆子船,吃水浅短而阔,最大的可载货30吨。陕西的火溜船,江西的巴都船等也经常出入沙市港口。

这些民船从沙市至汉口,一般平均为6到7天,到岳阳需3至4天,至常德约6至7天,至长沙10天左右,至宜昌4到5天。在运费上,各时期不尽相同,但长期以来,却有下水少三成,上水加五成的定例。(摘自《沙市港史》)

荆州记忆投稿邮箱:jzmemory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wlhy/10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