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王培安王培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委员。进入“十四五”,我国的人口形势面临哪些变化?生育水平会否进一步走低?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王培安表示,受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减少、婚育观念转变及后疫情时期经济形势及就业、收入水平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出生人口规模下降、生育水平降低将是“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战略和战术储备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要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王培安认为,我们应该客观看待生育率变化的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保持战略定力,既要高度重视,又不必过分担忧。他建议,将积极应对高龄少子化确定为基本国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制定与基本国策地位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生育、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新华社资料图谈生育政策包容性“不能仅仅把计划生育理解为生育数量的限制”南都:中央十四五“建议”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你怎么理解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王培安: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立足当前我国生育率走低、老龄化提速、高龄少子化日益凸显,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人口发展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我作为此前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政协委员,也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至少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预示着生育政策将进一步宽松,将逐步放宽生育数量的限制,包容生育政策的差异性。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80年代初《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具体到某一时期,我国的生育政策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总的生育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具体生育政策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比如,当前全国普遍实行两孩政策,各省对少数民族、再婚家庭等特殊情况的生育政策作出具体规定,比如新疆农村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四川凉山偏远高寒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允许生三孩,这些都体现了生育政策的差异性。我国计划生育的内涵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不能仅仅把计划生育理解为生育数量的限制,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计划生育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家庭计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等。二是生育政策包含“生”和“育”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生”的政策,对“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