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企业空间分布研究

2.5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高技能劳动类型企业空间分布

基于研究区域特点,考虑到所选家样本企业所属行业、企业类型,本研究依据企业所需劳动力技能等级,把企业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技能劳动类型,划分依据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列的劳动技能等级划分依据,对本研究的13栋楼宇家样本企业进行分类汇总,算出它们的GINI,HHI,E-G指数,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低技能劳动企业在13栋楼宇内的集聚程度最高,E-G指数为0.;中等技能劳动力企业空间集聚最低,E-G指数为0.;高技能劳动企业集聚程度中等,E-G指数为0.。由于低技能劳动企业主要分布于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数量较少并且集中分布于部分楼宇内,在空间上呈现出较高的集聚态势;高技能劳动力企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态势,这是由于北外滩在功能定位、产业基础、政策推动、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入驻了一批航运服务、金融及相关行业企业,这些企业服务附加值较高,需要具有较高学历或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它们的区域性集聚,创造出大量相似技能的就业岗位,吸引高级人才向区位集中,形成了不同产业共享的高技能劳动市场,使得北外滩成为高技能人才集聚区。因此,假设5成立。

3.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集聚驱动力探究

通过对以上5个假设的证明,发现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内企业呈现出“中心—外围”分布模式,形成了以航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吸引大量效率型企业、影响力企业、高技能劳动企业聚集于此。集聚驱动力很多,本研究从历史因素、政府规划及政策支持、品牌效应、基础设施、循环累积效应进行探究。

3.1历史因素决定了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目前的发展形态

北外滩是上海航运业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航运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水陆运输已日渐繁盛;年上海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经由苏州河的“载客运货的小船和驳船”增多,而北外滩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界地带,航运业因此得到发展;19世纪40年代英法在上海建立租界后,在提篮桥和吴淞路一带建立近代工厂,并且积极扩大范围,将触角伸向内河航运,北外滩凭借交通便捷,水陆相通的优势,吸引了船运公司积极入驻,租界的设立也促使上海商业中心北移,进出苏州河的船只增多,北外滩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航运产业带。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迅猛发展,贸易量大幅提升,内河航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河航运的发展促使北外滩航运产业迅速发展,使得北外滩地区逐渐成为货物运输和水上客运的重要集散地。

3.2政府的规划与政策引领了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企业空间布局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四大经济特区到自贸区,以及各种工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背后都有政府的推动。北外滩的建设也不例外,不仅有国家在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有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的跟进。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年,将上海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北外滩、陆家嘴、洋山保税港、临港新城、外高桥保税区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区,其中,北外滩是唯一以航运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集聚区。同年,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提出将北外滩划分为四大片区,重点发展五大航运服务。年,北外滩被确立为航运与金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并且在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签署的《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中,“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被定位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航运服务领域的“总部基地”。除了政府规划之外,还制定了针对航运和金融企业的税收、融资、人才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政策的落实。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决议对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政策的提出以及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出台促进了航运服务企业在北外滩的落户。

3.3航运业集聚产生的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航运企业及相关行业企业入驻

自北外滩确定了“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之后,国家针对国际航运运输企业出台了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措施,吸引了大批航运企业入驻。这其中,既有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上海港务集团等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也有歌诗达邮轮集团、皇家加勒比公司、地中海邮轮公司和丽星邮轮公司。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航运研究、航运仲裁、航运信息等功能性机构也纷纷落户北外滩;金融企业则有国投瑞银、中信兴业、德邦基金和华辰未来等。航运、金融企业入驻产生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吸引了相关行业企业入驻;各种技术、信息、资金在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内广泛流通,通过对内对外的广泛业务交流,最终形成了以航运业为主,其他行业为辅的产业生态圈。

3.4循环累积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航运服务业的区域集聚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在北外滩东大名路沿线集聚了一批航运企业,使其获得初始优势。航运产业的集聚使得市场规模扩大,人才、信息、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产生溢出效应,这进一步吸引了货物代理、船舶代理企业在东大名路沿线入驻,使得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化分工增强,对融资、保险的需求相应增加,这又进一步吸引金融、保险机构进入。由此循环累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行业类型不断丰富,使得东大名路成为航运及相关产业集聚的中心。

3.5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政府政策的推出和优惠措施的逐步落实,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大连路,新建路隧道、轨道交通12号线建成通车;北外滩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海泰国际大厦、宝矿国际相继交付使用;白金府邸、耀江国际花园等高档居住区陆续建成;上海航交所、中国港口协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航运研究、航运仲裁、航运信息等功能性机构、平台纷纷落户北外滩,使得商务、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传输的成本不断降低,这些都进一步吸引了企业入驻和人才的流入,促使产业进一步集聚。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楼宇在网络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及企业的集聚程度,得出如下结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内楼宇空间分布符合“中心—外围”模式;形成了以航运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生态圈;在空间上形成了高效率,影响力,高技能劳动力企业集聚的高地。

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商务楼宇的增多、航运类企业及机构的入驻,北外滩现在已经吸引了大批航运服务及相关企业入驻,由于北外滩的商务、办公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大名路,东长治路沿线及东余杭路的部分路段,而东大名路具有丰富的航运企业集聚的基础,从而形成了航运企业在东大名路沿线集中分布,东长治路次之的分布格局。未来,随着商务楼宇增多,入驻北外滩的航运类企业会进一步增多,加之居住条件的完善,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加大。北外滩作为上海唯一的航运服务企业集聚地,承担了单证、报关、代理等航运业务,未来随着入驻专业机构、企业的增多,北外滩的特色会越发明显,逐渐形成以航运服务为特色的中央商务区。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年第6期

(本文属引用,不代表“本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合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zgjzzh.com/gkwlhy/5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