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港在全球散货港口中首次实现全流程无人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渴了就喝水,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对于韩永旺来说,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这却是件奢侈的事情。日前,韩永旺这个简单的心愿随着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全流程智能化作业得以实现。

  在全世界散货港口中,黄骅港首次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将来能为世界各地港口建设输出“中国智能方案”。

从“海上白房子”搬进舒适办公室

  韩永旺是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的一名取装操作员。这个职位是最近刚改的,以前他是装船机操作员。岗位其实没变,但工作方式却大大不同了。

  韩永旺36岁,今年是他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他所在的办公楼里,记者看到,这里的办公环境很舒服,休息室里有茶水、咖啡、零食等。韩永旺泡了杯茶,缓缓而饮。

  “这么美地喝杯茶,以前可不敢想。”韩永旺说,在他还是装船机操作员时,工作地点在一个“小白房子”里。这样的“小白房子”安装在港区装船机的大臂上,会随着大臂在距离海面约20米甚至更高的高空中摇摇晃晃地移动。

  忙的时候需要当值11个小时,韩永旺就“困”在这“小白房子”里。

  “小白房子”内部空间不足6平方米,里面除了操作台和座椅,还安装了饮水机、空调和电暖器。他在里面转不开身,累了就走到外面的机器上舒展筋骨。公司设置了移动卫生间,可是又存在清理难题,大家也是能不用则不用。为此,韩永旺轻易不敢喝水。

  以前,韩永旺的工作有点像驾驶员,只不过他驾驶的是装船机。坐在操作台前,他需要不停地操作手柄,控制抛料铲装载煤炭。“开一天‘车’,手很累,坐得浑身酸痛。”韩永旺说。

  但现在不同了,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了全流程智能操控,韩永旺只需要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里,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操作。

面对世界性难题,他们“偏向虎山行”

煤炭港口实现无人化作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刘强告诉记者,港口自动化对于集装箱港口而言已不是大问题,国内诸多集装箱港口均已实现。但对于煤炭港口而言,一直难以做到。

  “因为集装箱方方正正的,放在轮船上不会动弹,无人化操作甚至是智能化操作相对容易实现。煤炭就不一样了,它属于散货,装船后会流动,它一动,轮船就会偏,这就给我们研究智能检测等带来很大难度。”刘强说,在包括煤炭港口在内的全球所有散货港口里,全流程智能操控一直是改革的深水区,难度极大。

  

明知山上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刘强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故事。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港,一直也是黄骅港煤炭港区对标的榜样。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多次派人到纽卡斯尔港交流学习。

  年年初,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团队前去考察时,了解到纽卡斯尔港煤炭堆取环节已经实现了无人化操作,但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方只允许考察团坐在船上在附近绕了一圈。

  考察归来后,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负责人深深地感受到,先进技术等不来、买不来、要不来,必须自己努力研发出来。

  年3月,黄骅港务公司专门成立了生产流程智能化课题组,对堆料、取料、装船等各环节进行无人化操作研究。

  刘强告诉记者,课题组成立之初,国内外一些煤炭港口也开始了智能化研究,“当时,有几个港口和企业也在研究自动翻车、自动堆取等技术,我们和这些‘同行者’可以进行技术交流”。

  但随着黄骅港智能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行者”越来越少。课题组成员意识到,真正适用于黄骅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必须要自己攻关研究。为了更好地服务与生产,黄骅港也必须实现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研发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

  由于毫无经验可借鉴,课题组选人时从各环节抽取了有经验的基层部门骨干。

  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讨论往往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大家便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用结果说话。他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试错,直到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研发过程中,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儿。有时候,有人半夜回到家刚躺下,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便立即爬起来进行电话会议。

  

  煤炭的流动性,为智能检测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尤其是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煤垛会塌,检测斗轮压力需要随时调整,这就为研究智能检测装置带来极大压力。

  一点一点地测试后,课题组研发出堆垛模型3D展示的方法,用仿真模型核算各个数据值……经过不懈的努力,年课题组实现了智能堆取。

  以往,堆料和取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属于两个环节,而且工人操作手法不一,失误率在所难免。实现智能堆取后,两个环节合并到同港,工作人员大大减少,机械设备的数据也可以调至最优,只需在远程输入定量数字,点击鼠标即可,失误率明显降低。

  远程装船难度更大。在码头上,装船机的位置是固定的,可轮船的靠泊位置不定,船型不定。刘强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就相当于你拿着水壶,给飘在海里的几个不同大小的杯子倒水,做到不洒不漏,而且装进特定的量,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黄骅港每天进港二三十艘巨轮,船型更是不好统计。可如果没有这些数据,研究无法进行。

  课题组就此问题专门设计了大数据研究平台,将3年来的进港船舶数据库筛选去重后,对统计出的多种船型一一建模对比,进行研究。无数次尝试后,黄骅港煤炭港区终于实现了远程装船。

  去年以来,经过一系列的生产环境优化,黄骅港煤炭港区完成全流程智能化操控。

  这套系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包含3D模型可视化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等,彻底打通了码头无人化作业的所有环节。

  煤炭运到黄骅港后,工作人员只需要动动鼠标,点击“打开”,输入相应数值,机械设备就会运行,自动翻卸、堆取、顺着皮带机传送,然后装船运往各地。

为全球港口输出“中国智能方案”

  今年40岁的周丽英是一名翻车机工作人员,她坐在生产管控中心办公室里,面对着多台电脑和液晶屏幕。通过监控视频,她看到,一辆新检修后的翻车机正在热车。

  不一会儿,热车完毕,她用鼠标点击了一下电脑上的“全部压车系统”的“打开”按钮,翻车机开始顺畅地运作起来。

  周丽英从年开始从事翻车机司机工作。“以前在作业现场的操作室里,得目不转睛地盯着,不停地操作。一个人或两个人负责一台单机,忙起来连续工作11个小时,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全流程智能化操作之后,作业效率高了很多,工作强度降低不少。你看,我现在负责3台单机,我同事操作5台。”周丽英边说边笑着指了指坐在她旁边的同事,“人员富余了,我们可以轮流休息,夜班时候甚至可以光明正大地轮流睡觉。”

  周丽英所在的生产一部共有19台单机,以前需要20多名工作人员操作,如今仅需要7人把控。

  据刘强介绍,实现全流程现场无人化作业后,黄骅港煤炭港区作业效率较改造之前提升了7%,在安全保障上彻底消除了人员伤亡的风险。此外,还可以节约人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避免因人员作业能力差异而产生问题。

  黄骅港已成为全世界首个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的散货港口,将来能为世界各地港口建设输出“中国智能方案”。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李圣哲崔儒靖魏志广

通讯员:刘建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gl/11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