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自贸港作贡献张宝琴一个执意做新型农民

年12月,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培训与观摩会上,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张宝琴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零排放林下发酵床轮养鸡模式”引起了养殖户的极大兴趣。该技术充分利用微生物和资源昆虫,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成功构建多种循环模式并付诸于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昆虫大资源

和昆虫的结缘,对张宝琴而言,是机遇也是巧合。年,张宝琴考入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的海洋里游弋了7年,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张宝琴与躬耕者团队成员

“我是读大学以后开始正式与各种昆虫打交道的。提到虫子,可能许多人心里感觉蛮复杂的。蝴蝶好看、蜂蜜好吃,可是蚊子苍蝇、蟑螂、毛虫……也确实很讨厌。我也不是天生对虫子感兴趣,本科读植物保护专业,硕士期间研究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博士期间研究昆虫基因的功能。在普通昆虫和资源昆虫的教学和实践中,让我对虫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越多,越是觉得这些小东西太了不起了!”提起张宝琴熟悉的昆虫,她如数家珍,一一列举了昆虫的种种特性。“单个昆虫或许微不足道,但整个昆虫群体,种类和数量非常庞大。整个动物界,已知的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都是虫子啊,分布极为广泛。虫子有多重要?最简单的说,如果没有虫子,很多植物没办法传宗接代,很多动物要饿死,包括我们人类。”正是因为对昆虫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张宝琴深深迷上了这些小小的生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张宝琴在检查发酵床

谈及如何想到将小小的昆虫应用在生产上,张老师说:“我接触了一门课程叫《资源昆虫学》,换一个角度后发现,很多所谓的坏虫其实不是害虫,它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自然成员,亦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当认识到昆虫的巨大价值后,张老师一头扎进了对昆虫利用的研究中。

小发现大用途

年,张宝琴在澄迈县做过一个鱼鸭混养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张老师发现,在海南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指导,粗放型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很大,经济效益也不高。如何减少家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如何把家禽养殖的产值做到最大化?利用一些资源昆虫的特性对家禽排泄物进行分解再利用,通过生态循环处理,将家禽养殖做到零排放,同时提高家禽品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从资源昆虫的利用,延伸到了整个循环生态农业构建,成了张老师的躬耕者团队孜孜以求的实践课题。

张宝琴在田间劳作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躬耕者团队先后在澄迈基地、定安基地不断地探索实践各种循环种养模式。-年在琼中推广实用新型技术“零排放林下发酵床轮养鸡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特定的微生物发酵床对鸡的排泄物进行发酵除臭后可用于昆虫繁殖,也可直接作为林木或其他瓜菜有机肥。循环种养,一举多得。经过这种模式养殖,不仅实现禽类的规模化养殖,而且绿色环保,粪污零排放,大大降低养殖臭味(据第三方检测公司在4个养殖大棚中间检测到的臭味,与橡胶林间的味道无差异)。同时,该模式养殖的鸡,白天快乐溜达,晚上住干净别墅,肉质香醇健康,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尤其是在海南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老百姓对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张老师团队发明的这种环保养殖模式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小山鸡大产业

年7月,“琼中山鸡”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充分发挥琼中县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琼中山鸡”品牌优势,实现琼中山鸡的规模化养殖,张宝琴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无偿分享其专利技术,协助琼中县畜牧局、农业局共同发展琼中山鸡养殖项目。其中,琼中畜牧局利用该技术,按照“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农户)”的新发展模式,建成“琼中山鸡”林下生态循环养殖基地3个,占地亩。截止到年3月底,基地饲养山鸡苗14批次约9.68万羽,出栏销售商品山鸡约7.8万只;饲养绿壳蛋鸡5批次约2.41万羽,产出绿壳蛋79.5万枚,已经全部完成销售。养殖基地产业帮扶辐射带动效果显著,自项目实施以来,成功吸纳黎母山镇贫困户户、人,年共分红42.5万元,实现人均增收元。年,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辐射面。为此,张老师及其团队多次为琼中县的贫困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进一步实施和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撑。

循环养殖的琼中山鸡

目前,优质、健康、绿色的“琼中山鸡”品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hyfx/11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