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韩国的产业发展历程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只是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产业革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战后恢复阶段:(20世纪50年代)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为了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韩国推行了进口替代型轻工业化战略,在限制制成品进口的同时进口大量的原料和半成品,利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提供的外援,大力发展以“三白产业”为中心的消费资料和化肥、水泥等基础产业。
(二)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年)
韩国进入轻工业快速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年代是韩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点发展时期。韩国利用国内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政府逐渐由进口替代模式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变。
(三)重化工发展阶段:(-年)
韩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轻工业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越来越多,韩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引起韩国国内工人工资水平上涨,导致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促使韩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行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导向战略。
韩国于年提出《重化工业化宣言》,成立以总理为首的重化工业促进委员会,确定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电子和机械这六个部门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加以有力扶持。同时在这个时期,世界发达国家把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工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韩国加速发展重化工业、扩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年,韩国把设备投资总额的94.5%集中到重化工业部门,重化工业的急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了发展钢铁工业,韩国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韩国建设了二批现代化的大型造船设施,20世纪70年代初,现代、大宇两家造船厂的迅速建立和壮大,使韩国造船能力跃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年,韩国人均重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轻工业,在工业中居于导地位,按照经典的霍夫曼比率,韩国已进入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
(四)后工业化阶段期:(~年)
韩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稳定、效率、均衡”为总方针,重点是技术开发与自由竞争。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是按照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建立三个互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群。第一个产业群包括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用电器、汽车、造船等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产化率。第二个产业群包括精密机械、精密化学、机械电子装置、航空、计算机等产业,这些是韩国相当长时期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群包括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系统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这些产业是韩国的“未来产业”。
(五)未来布局阶段:(21世纪—至今)
21世纪以来,韩国经历了从“贸易立国战略”“重化业立国”向“科技立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的转变。通过各个战略的实施,韩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过渡。
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提出要提高能效和降低能源消耗量,从能耗大的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年,韩国政府启动“绿色新政”计划。年,韩国颁布《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提供法律基础。这一战略主要包括《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等文件。其中,《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等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年6月,韩国朴槿惠政府制定出台《未来增长动力落实计划》,从项产业中遴选出智能汽车、5G移
动通信、智能机器人等13个有望带动韩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增长动力产业,其中制造业有9个。
二、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
(一)“出口导向”的产业升级路径
在工业化初期根据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转化,劳动密集型部门得到了较快发展,产品出口比例快速增长。在工业化中后期,资本密集型部门逐步扩大生产。韩国在20世纪后半期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其实质上走的是一种复合型工业化道路。
(二)产业分工国际化
产业分工在经济全球化中变成了国际分工,产业调整不应局限于本地区、本国。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需要将本地丧失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三)善于借助国外资本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韩国借助国外贷款完成工业结构的调整。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年)时期:韩国大力扶持轻纺、食品加工,重点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利用3.5亿美元贷款投电力建材和化工等主导产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韩国重点发展劳动集约型的出口加工业,利用33.8亿美元贷款推动工业企业的系列化和专业化。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韩国重点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大力扶持机械、冶金、化学和电子等重化工业,确定了“十大战略工业”。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韩国以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把外国贷款的67%用于制造业,完成了工业化的过渡,确立了支柱产业。
(四)创新能力实现后发赶超
20世纪40年代,韩国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韩国的工业化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轻纺工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60年代开始发展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化工产业,7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到90年代末,韩国已成为“亚洲最具技术经济实力的经济体之”。韩国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从“引进、模仿”战略转为“创造性、自主性”创新战略。年12月,韩国制订了“科学技术革新五年”计划,提出年政府对研发的投入达到政府预算的5%以上;年,韩国发布“年科学技术长期发展计划”,力争在年科技竞争力达到世界第7位,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并在部分科技领域居世界主导地位。
为实现这些目标,韩国进一步调整了科技政策思路,科技开发战略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创造性的一流科学技术转变;国家研发管理体制由过去的部门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科研开发由强调投人和拓展研究领域向提高研究质量和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国家研究开发体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资助研究机构为主向产学研均衡发展转变,注重对企业创新的投入,年以来韩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国家研发总投入的比重维持在75%,逐步形成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对风险投资进行重点改造,更加重视发挥其稳定性、引导性和带动性作用;国家支持创新重心逐渐由大企业集团向中小企业过渡。
三、实践经验
韩国产业升级变迁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韩国的产业发展,首先是从轻工、纺织产业开始的;然后是发展钢铁造船、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最后是积极开拓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等产业。在上述产业发展过程中,韩国政府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完成的。政府对战略产业进行保护和培育,积极支持钢铁、汽车、造船和电子等产业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如提供生产补助金等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扶持大集团快速发展与跨国经营,造就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制定培育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政策,并通过培育发展新兴技术和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政策,分阶段灵活选择“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战略。
韩国的工业化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它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且有具体的阶段性落实计划,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政策,分阶段推进。这意味着,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产品比较优势的消长,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分阶段来推进,同时注重不同时期战略之间的衔接,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三)在产业升级进程中,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原则。
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就把公共投资的重点放在了电力、交通、通信等社会基础设施上,把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直接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铁路的电气化,修建了港口和通信设施,同时对城市的排水、排污、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修整。从这一点来说,建设立体化的运输系统体化的通信网络、全球高密度的信息传输系统,加快推进先进、高级、具有创新性的国家先进基础设施发腰,对于构建产业新体系、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