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港口对接上海新篇章

4月15日,长江碧波拍打着通海港区码头。临江泊位上,一座高达数十米的蓝色装卸岸桥巍然耸立,桥身上制造商“上海振华重工”的名字和LOGO分外显眼。工人们在这座最大吊载能力达到61吨的庞然大物上忙碌着,为两个半月后的投入使用做着最后的扫尾工作。

6月底,一座新港区将揭开神秘面纱,写下南通港口接轨上海的新篇章。

高质量建设,展现硬实力

通海港区计划6月底建设完工投入试运行,届时,目前位于市区段狼山港区的集装箱作业将整体转移至此。

据介绍,原先的集装箱分公司仅有3个3万吨级泊位,设备是4台吊载能力41吨的装卸岸桥,年通过能力仅有55万标箱。“而现在通海港区一期工程就有2个7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的泊位、吊载能力61吨的装卸岸桥达到8个,而整个设计则达到8个7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年通过能力达到万标箱,整体吞吐能力翻了几番。”实力强了,南通港口接轨上海的底气自然更足。

高标准定位,打造新平台

通海港区距上海洋山港公里,距上海外高桥保税区70公里,是海轮进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后北岸的第一个港区。这些数据,说明着通海港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在接轨上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充分发挥南通港江海联运功能,推动沿江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形成跨江融合、全面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新平台。

全方位对接,拓展多领域

通海港区精心建设、高点定位,处处体现出我市在港口接轨上海方面的雄心壮志。

南通港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已经形成船舶制造、海工装备、集装箱制造、石油化工等优势临港产业。随着与上海在空间上的无缝对接,南通“3+3+N”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建设,突出示范区龙头作用,带动沿海地区整体发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优势,利用通州湾深水航道和广阔腹地,推动与上海重点园区和国有企业等多元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配套,发展旗舰型临港先进制造业,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

我市还在积极争取将上海航运服务企业中受人工和土地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落户南通。以现有集装箱修造企业及土地资源为基础,搭建集装箱空箱调运中心和集装箱修造中心,吸引航运资源集聚,打造上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基地。同时,大力吸引上海航运金融、保险、物流、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共同建立两地航运物流、航运人才、航运法律仲裁、航运金融保险等合作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南通港航服务能力。

此外,在信息联通方面,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港口发展,以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横港沙散货码头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改造传统港口产业,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在港口领域的应用,打造现代化智慧港口。加快建设南通港航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接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新闻来源南通网南通日报

记者陈可实习生顾天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hyqs/11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