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全球主要城市群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港口群与城市群互动更加频繁,并逐步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长三角一体化,也包括港口群一体化,应是当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目前,长三角港口正由城市港口、省市港口向港口群发展转变。但对标纽约、东京等国外港口群合作的先进经验,现阶段长三角港口群还存在定位不清晰、联动不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需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制度供给。
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现状港口错位发展局面基本形成现阶段,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港口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在具体的港口分工上,长三角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主体,江苏、浙江、安徽沿江沿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群。上海港以集装箱为主导,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位,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集散并举,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过十一亿吨的大港,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和芜湖港等长江沿线港口已初步打造了区域性航运中心;嘉兴港、温州港、台州港等沿海喂给港多以腹地中转运输、服务临港产业为主。港口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长三角港口群以市场发展和政府推动为契机,大规模地开展区域港口合作,围绕上海的南北两翼港口群区域逐渐实施一体化发展,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初步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以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立及《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发布为重要节点。二是港口资源整合从内部向区域拓展。上海港口集团、浙江省海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以及安徽省港口集团先后成立,标志着三省一市内部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完成。三是港口投资运营协作日益紧密。其中,宁波港、舟山港合并,组合形成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口群把张家港、太仓港和常熟港整合形成一体化,形成“苏州港”品牌。以小洋山北侧开发为代表,三省一市港口(港航)集团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推进港口投资运营合作。表1长三角港航协同发展标志性事件资料来源: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港口网站信息整理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多方式衔接、通道一体化布局和内陆腹地拓展,支撑长三角一体化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日益成熟。一是公铁水高效衔接的港口集疏运通道正加快形成。上海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为核心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浙江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聚焦“四港”联动,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和海河联运;江苏重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立体集疏运网络;安徽以芜湖港、马鞍山港等沿江港口为核心,构建“十”字型内河集疏运通道,着力提升公铁水一体化衔接水平。二是集疏运腹地范围加快延伸。长三角区域港口内陆腹地已逐步向长江中上游沿线地区辐射延伸,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地位更加突出,三是高等级航道网初步成型。现阶段,长三角区域水网密布,内河水运发达,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表2长三角区域省际航道汇总资料来源: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港口网站信息整理港口一体化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港航资源整合的战略路径和港航一体化发展机制。重点包括,通过鼓励港口集团以交叉持股方式加强合作,打造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世界级港口集团,不断加强沿江沿海港口江海联运合作和共同发展,不断推动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新形势下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存在的瓶颈长三角港口群尚缺乏与长三角城市群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相适应的明确定位从长三角整体来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较为笼统,对新形势的适应不足,仍需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加强。目前,长三角各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港口发展规划,都是以各省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定位,对于省市港口规划之间衔接考虑较少,实质性合作的项目、机制较为缺乏,不利于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降低了长三角港口群的整体实力。在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等战略方面,各港口往往从自身出发,提出了大量的措施,但存在重复建设、重复开发方面问题。
表3长三角主要城市群港口的战略规划注: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口岸“十三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港口“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长三角港口群岸线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经济腹地有机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际重要港口群在岸线规划上呈现集约化趋势。例如,纽约-新泽西港口群在规划岸线发展时将沿岸的化工原料线展开,集聚运输线,把远洋航运码头安排在港口北部区域,将其他功能区安排在上游区域(如图1),使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区分离,从而实现“港尽其用”。对照国际先进经验,长三角港口群尚未做到“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主要体现在港口群岸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结构性的冲突明显的问题;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类岸线区分度不够明显;上下游协调与左右岸协调不同步造成岸线经济发展不均等方面。
图1以纽约-新泽西为主的美东港口群岸线和腹地资源的规划(资料来源:《纽约-新泽西港口30年主要规划》)长三角港口群市场运作的合作与开放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主要城市群港口掀起了一股由政府单一领导向企业多元参股和经营管理转变的浪潮。例如欧盟于年成立了欧洲海港组织(ESPO)来协调、管理整个欧洲地区的海港。ESPO强调港口自主经营的法律地位,以确保港口之间的自由竞争并通过会员大会的形式来协调各个港口之间的利益。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港口在联盟上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运作模式上仍不成熟。比如,长三角港口群的港货联盟、港航联盟、港港联盟和园区联盟等新兴联盟形式暂未大规模出现。港口企业管理主体仍以国资为主(表4)。由于缺少市场化运作模式,从而造成港口的投融资渠道相对有限,港口群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又进一步限制了相关港口联盟的出现和发展。表4长三角各港口的经营主体注:根据各港务局网站整理,时间截至年12月。长三角港口群全方位产业链和价值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四代港口群发展理论着重强调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仲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衡量港口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吸引货源的关键因素。随着第四代港口技术发展,港口群与城市群互动内涵不断拓展,对港口群协调发展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纵观主要城市群港口,都在面向未来做全面的产业链体系规划,寻找价值链的多渠道和多元化(表5)。表5欧洲港口群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和路径资料来源:根据主要城市港口群网站信息整理与世界其他先进港口国家相比,长三角港口群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长三角城市群港口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片面追求港口吞吐量导致产业链体系不完整。主要体现在长三角港口群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带动的作用不强,各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不紧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性不强。同时,集群内部产业之间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部分产业链虽然已经形成,但互补性不强。而且,支柱产业与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作者姜乾之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部副部长、李娜系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1、长三角议事厅︱曾刚:长三角实现人才一体化的三个关键词2、长三角议事厅︱陈雯,袁丰:产业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同质竞争有好有坏3、澎湃|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你可能关心这些4、一刀切关停化工企业,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5、澎湃︱陈建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破与立6、澎湃赵晔琴:寻找住处:长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居住调查7、长三角议事厅︱宋宏:用创新一体化打破“区划经济”分割格局8、长三角议事厅
周海旺:异地医保一体化如何优化?五个问题待解9、长三角议事厅
胡艳:二线城市如何吸引人才10、长三角议事厅︱刘妮娜:长三角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调查11、长三角议事厅︱对于普通市民,旅游一体化意味着什么(线下沙龙第二期)12、长三角议事厅︱滕堂伟:更高质量发展①跳出“创新投入陷阱”13、长三角议事厅︱滕堂伟:更高质量发展②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14、长三角议事厅︱林兰:更高质量发展③产业升级不只“低端”转移15、长三角议事厅︱曹贤忠:更高质量发展④抢人才的轻与重16、长三角议事厅︱对三省一市“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线下沙龙第三期)17、长三角议事厅
石庆玲:长三角城市生态排行榜18、长三角议事厅︱杨宏伟:上海科创中心实现新突破要回答好三大问题19、长三角议事厅︱汪涛:“内强外弱”的长三角科技创新网络20、长三角议事厅︱包存宽、许艺嘉:绿色发展①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如何一体化21、长三角议事厅
曾刚、易臻真:临港新片区的全球化意义——从加入到引领22、长三角议事厅︱戴星翼:绿色发展②以精致铸就水环境提升的天梯23、长三角议事厅︱徐建:在规律和规则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24、长三角议事厅24
陆铭韩立彬:加快上海都市圈建设面临哪些障碍25、长三角议事厅25
殷为华:长三角26城工业韧性评估报告26、长三角议事厅26︱中村博和:日本垃圾分类对长三角的借鉴意义27、长三角议事厅27︱宋宏倪胜如:安徽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后发优势28、长三角议事厅28
孔翔卞继超:一体化首先是集体认同的建构过程29、长三角议事厅29
王丰龙:从两个理论看长三角一体化成败的关键30、长三角议事厅30
曾刚:示范区内高大上的要做,民生也不能放31、长三角议事厅31
胡功杰:安徽如何扬长、补短与求同32、长三角议事厅32
朱贻文:放大进博会在长三角溢出效应的难点与建议33、长三角议事厅33
曾刚曹贤忠易臻真: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周年纪34、长三角议事厅34︱何金廖:长三角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35、长三角议事厅35|马一鸣:从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看长三角民非组织36、长三角议事厅36|王丰龙曹贤忠朱贻文:协同指数分析①如何理解上海得了分37、长三角议事厅37|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的上海角色38、长三角议事厅38|石庆玲:协同指数分析②排名落后的城市如何补短板39、长三角议事厅39
曾刚胡森林葛世帅杨阳:协同指数分析③长江经济带城谁进,谁退40、长三角议事厅40|滕堂伟:长三角14个自贸片区如何差异化发展41、长三角议事厅41|白小虎翁建荣范剑勇:特色小镇“浙江模式”的经验与启示42、长三角议事厅42|曾刚滕堂伟曹贤忠:异地合作20年后,再看长三角“创新飞地”43、长三角议事厅43|张维阳陈硕:从人口移动数据看长三角内部组团化发展44、长三角议事厅44|范从来盛天翔:开放银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助推器45、长三角议事厅45|黄辉:年巴黎霍乱:发生在城市的传染病46、长三角议事厅46︱石庆玲: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的经验与教训47、长三角议事厅47︱王丰龙:从经济地理视角看疫情防控期间的经济对策48、长三角议事厅48︱曾刚:欧盟公共卫生制度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启示49、长三角议事厅49︱曾刚易臻真:从全球产业链视角看尽快复工复产的重要性50、长三角议事厅50︱武文杰孙瑞东:城市群空间视域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启示51、长三角议事厅51|林兰:完善中国野生动物交易“正面清单”的建议52、长三角议事厅52|王丰龙: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境外输入风险53、长三角议事厅53|林兰曹贤忠曹贤忠:上海成立长三角区域科技数据中心的设想和建议54、长三角议事厅54
王丰龙:借鉴准行政区划思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55、长三角议事厅55|曾刚易臻真:长三角地区在这三个抗疫保障中做了什么56、长三角议事厅56|滕堂伟:长三角出口首位产业如何应对全球疫情冲击57、长三角议事厅57|丁国杰任柯柯:新消费“热风口”下的冷思考58、长三角议事厅58|刘朝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们准备好了吗59、长三角议事厅59|宋艳姣: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如何常住市民化60、长三角议事厅60|宋宏:合力建构全产业链的长三角区域制造业集群61、长三角议事厅61|杨涛罗丽梅: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发展策略62、长三角议事厅62|王林辉赵星:长三角地区如何吸引高质量要素流入END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李凯
审阅:吴林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