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期-
新中国开启中国港航业复兴之路
年10月1日,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新中国着力于尽快治愈战争创伤,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在新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港口建设、内河运输、沿海运输陆续恢复,人民政府迅速分段接管旧航业管理机构,整顿秩序、恢复运力,初步形成国营、公私合营、私营、集体和个体经济并存的局面,新中国航运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新中国交通行政工作的开端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0月31日颁发交通部铜质印章一枚。同日,华北人民政府撤销。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自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始办公。根据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指示,于年11月19日至1月8日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航务、公路会议,该次会议被《交通部行政史》称为新中国交通行政工作的开端,这同时也是新中国交通部海事工作的开端。
会议总结了各解放区“恢复了祖国航权,改变了过去航权不自主的现象”和船舶管理方面的经验。如:“上海公布外轮进出口管理办法,内河航行权停泊权的自主”,天津公布船舶管理办法,“不准外籍船航行内河,在引水方面辞退外籍引水员并收归国营”;在船舶出入口登记、检丈、引水等方面,各区颁布了一些初步的规章制度,并初步取缔了封建把头现象。会议指出“中国长期在帝国主义侵略及军阀割据下航务一直是不统一与不自主的,解放后我们原则上照原国民党建制接收,形成目前航务工作的混乱不统一现象”;“为了克服不统一的现象,首先要整顿和建立各港埠、各航线上的管理制度,确立港埠秩序和航行秩序。”会议议定了建国初期有关统一航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问题,以及保证航行安全、改变引水制度、恢复助航设备等具体事项。这些议定成为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年航务、公路工作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之一。
全面开展港口恢复建设计划
由于遭受战争破坏,到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时,沿海港口设施却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装卸作业主要靠人挑肩扛。全国能够停靠万吨级船泊泊位仅有60个,码头岸线总长只有万多米,各种装卸机械多台,年吞吐量只有多万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对原有港口进行恢复改造,提高装卸机械化水平,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等。为了冲破美、蒋海上的封锁禁运,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新中国政府决定在天津修建塘沽新港,在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湛江自行设计、自行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新港口——湛江港。
塘沽新港后称为天津新港,即现在的天津港,始建于年,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掠夺中国华北资源需要而修建的海港。到日本投降时,只完成了工程量的百分之六十,码头长米,原为两个泊位,计划建筑装煤机四座。日本投降时,装煤机曾遭到破坏。年5月,天津市塘沽新港首次恢复建设计划,经华北人民政府批准,拨建设经费近万斤小米(折合50万元),成为新中国自己修建的第一个港口。
年发行的塘沽新港邮票
图片来源:港口圈
长江客货运输逐步恢复通航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大城市工商业正在恢复,煤炭、粮食及工业原料需要及时供应。为发挥长江航运的作用,新政府采用了“边接管、边复航”的方针。
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令封锁长江,长江沿岸客货运输中断。6月1日,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解放,沿江封锁和戒严解除。首先复航的是申汉客货班轮。招商局“江陵”轮5月3日被国民党军队拖出吴淞口外,船上设备遭严重破坏,全船名船员为争取率先复航,进行3个昼夜的抢修。6月3日,“江陵”轮首航汉口,为长江干线和上海市第一艘复航客货班轮。上海市军管会特授予“江陵解放号”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开路先锋”红旗。6月11日,招商局“江安”轮载客余人及桐油、棉花等货物余吨,由汉口首航上海。重庆解放后,民生公司“民族”、“民联”两艘客货轮于1月15日首航汉口,载客余人和猪鬃、桐油余吨。渝汉线复航后,民生公司又由“民族”、“民联”两轮继续下驶上海。至1月底,民生公司出川船舶达38艘次。同时,干线各区段航线也陆续复航。6月4日,“江汉”轮开往九江;次日,“郑和”轮开往上海,宁沪、宁浔两条航线恢复通航,汉宁、汉浔航线也恢复。10月11日,宜汉航线开通;继而,渝宜航线开通。在长江全线客货运输通航后,招商局与民生公司于年1月下旬在上海签订业务合作协议,规定申汉段由招商局承运,汉渝段由民生公司负责运输。
民族轮
图片来源:中国水运报
海上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随着内河航运业的日益恢复,年6月开始,上海至武汉、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沿海运输航线,也先后恢复。“永蒲号”成为津沪杭线恢复后第一艘航船。
与此同时,海船的红色起义序幕也在徐徐拉开。蒋介石为保存实力,下令征用所有的船只抢运军火和军队。年9月19日,同在征用之列的“海辽”号接到国民党的调令,前往汕头运送部队到舟山群岛增援。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海辽”号谎称船上的设备正在修理,不能按时起航,但在夜晚偷偷地驶向香港鲤鱼信号台。晚9时整,在这决定“海辽”号命运的关键时刻,“海辽”号决定起义。“海辽”号按照事先选好的航线,加速驶向菲律宾北面的巴林塘海峡。为防止国民党军派飞机轰炸,船长指挥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漆将船体颜色改变,新任大副席凤仪率领船员涂掉船上所有的“海辽”字样,改装了船面构架。最终历经8天9夜的航程,“海辽”号冲破国民党在海上的重重封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到达解放区大连港,成为国民党统治区起义的第一艘海轮,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艘挂起五星红旗的海轮。在“海辽”号首举义旗的带动下,中央航空和中国航空公司的1架飞机、国民党招商局香港船务局13艘海轮也相继起义,为开创和发展中国航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印有“海辽”号的人民币5分纸币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