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罔蹑龟背,虾屿据龙头。岸隔诸蕃国,江通百粤舟。”
北宋嘉祐年间(-年)
泉港涂岭进士谢履所作此诗
正是当时泉港海上贸易盛况的真实写照。
沧海桑田,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却从未走远。
关于泉港,你又了解多少?
01泉港的历史沿革
大家都知道泉港区是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但你知道泉港这个地方存在了多久吗?知道泉港的历史归属吗?年在涂岭镇芦朴村后埔自然村蚁山(又名艾山、行山)发现了轰动一时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生活年代约在商周时期--约公元前年),找到陶器、石锛等一批文物。说明泉港地区在文献记载以前,已经有了先民居住,应属于闽越族的一支。泉港在还不叫泉港的时候,即多年前便有人类居住了!遗址位于今前黄镇古县村的后山。在夏商两代,泉港划属扬州。西周至东周初期,泉港属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泉港属越国地。周赧王九年(公元前年),越亡,泉港属楚国地。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泉港属闽中郡辖地,为闽越族无诸所领。汉初,泉港属闽越王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年),废闽越王国后泉港改隶会稽郡冶县。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年)属侯官都尉辖地。三国时,吴国景帝永安三年(年)后泉港属建安郡东安县地。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年)后属晋安郡。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年),晋安郡王林禄薨后葬九龙岗,即今涂岭镇龙头岭闽林始祖陵。南北朝时,南朝宋泰始四年(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泉港属晋平郡。梁武帝天监(—年)中,析晋平郡地置南安郡,泉港属南安郡南安县。隋朝时属泉州(州治在福州)南安县地。唐玄宗开元六年(年),析南安县东南十五个里置晋江县,泉港为晋江县属地。五代十国时,泉港属闽国辖地。南唐保大三年(年),泉港属清源军晋江县。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年),李椅为泉守时,析福建路晋江县东乡十六个里置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为惠安县。县署由今前黄镇古县村迁至今螺城镇。自此,泉港一直归属泉州府惠安县管辖。到年,肖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泉港析出惠安。
02千年古县有遗迹
在前黄镇古县一地,尚有不少迹象可以证实古代曾在此建城。位于古县自然村西向略靠北近4里的寨山山颠,地名叫“城内尾”。城内尾顶端有“城门”、“官厅”称。在古县与下麟尾间白鹭岭下与下麟尾的许厝,早时留有一段城墙,用条石和块石垒了数丈长。城墙是封建社会的象征,一直到了清末还没人去动它,辛亥革命后,城墙石材陆续被许厝人拿去当建材。早时还传闻,社仔岭是西门,石湖岭是南门,雪岭(即世岭)是北门,这些名称、遗迹、传闻,都充分证实古县确曾建过城,而且是东西长、南北窄。
03泉港有历史悠久的制陶史
一讲到陶瓷,大家就想到德化,殊不知泉港也有许多的古窑群。截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专家仍认为惠安地区没有烧制陶瓷的历史,然而在年的文物普查中,共发现了唐、五代至宋元的窑址8处,仅在今泉港界山镇内就发现6处古窑址,即槐山村古窑址5处,岭头村宫后古窑址1处,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石碑为证。年,省市文物工作者在涂岭镇的蚁山,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这些发现,表明泉港区在有文献记载以前,已有闽越族包括制陶在内生产劳动的历史。
04泉港近代当铺——票仔局
民国初期,市场大都使用三种硬币——清光绪的“龙银”(凸显的龙图案)、“袁世凯头像”和“孙中山头像”(凸显图案)的银元。当时社会极端不稳定,土匪、海盗活动猖獗,携带硬币既笨重又危险,加上银行仅有伍元、拾元(合称:乌鲤或乌鸡母、红鲤或红鸡公)两种纸币,数量极少,汇兑困难。为方便交易,峰尾“票仔局”便应运而生。“票仔局”采用信用纸币作为辅币,代替硬币投放市场。泉港地区最早设立“票仔局”的刘大目的商行于民国十五年(年)开设“渔商票仔局”,辅币面额为“壹角、贰角、伍角”等,图案为“五只帆船”(上海印刷)。辅币投放市场后,资金周转顺利,买卖双方彼此受益,颇受市场青睐。此后相继设立“惠通票仔局”(图案为“圭峰塔”),“宝通票仔局”(图案为“峰尾烟墩”)。北伐胜利后,全国统一使用法定的纸币(俗称法币)。风光一时的“票仔局”便不复存在了。
05肖碧川智建良港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曾设想在湄洲湾建造港口,以发展东南沿海航运业,只因军阀混战,壮志难酬。而近代湄洲湾南岸肖厝港的开发,其功则首推肖厝人肖碧川。肖姓自明洪武初年入迁肖厝定居后,世代以海为生。肖碧川的祖上经营海运,曾在肖厝港葫芦尾兴建一座颇有特色的码头--“五间张”双护驾楼,木帆船可以直接停靠,并在厝前石埕装卸货物,货物先在秀屿港卸货,再转运至肖厝,成本加重,因肖厝港没有商埠和码头,遂心生一计,将虾屿与沙格之间的黄牛穴取名碧霞洲,取代肖厝港之名,以葫芦尾厝前石埕为码头,南埔柳厝街为商埠,于年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碧霞洲为商港,并正式载入国际航运图。自此,肖厝碧霞洲港驰名中外。由于肖厝港海运业的兴盛,后来,国民党政府在此相继成立“海关”、“查缉所”等机构。
06峰尾人卢锡主建洛阳桥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峰尾卢厝人卢锡。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卢锡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在蔡襄撰写的名传中外的《万安桥记》中,赫然记载职其事者第一人即是卢锡。卢锡不入仕途,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地方,泽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是泉港人的骄傲。
07庄捷轩首建盐埕
山腰盐场是一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盐场,是全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都是日晒海盐,但你知道以前的人吃的是什么吗?又是谁为我们提供了健康的日晒海盐?至乾隆后期,山腰地区的产盐还是采用“洗卤煎盐”的方法,煎盐杂质多,口感苦涩,产量低,成本费用高。于是,庄捷轩闪亮登场了!围海建盐埕是项浩大的工程,在山腰是空前的事业。庄捷轩殚精竭虑,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作了充分的筹备,于乾隆五十九年(年)春动工围海,每天出动劳力数百人。次年夏,海堤合垅。紧接着完善制盐工艺流程的设备:蓄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盐埕坎)。庄捷轩的善举,保证了原盐的质量,二百多年来,山腰盐长期畅销、名扬海内外的缘因就在于此处。
08闽林始祖陵——泉州最早古墓,八闽林姓始祖
在涂岭镇龙头岭下,有一座名闻海内外的东晋古墓。墓葬者为闽、台林姓始祖林禄,晋安郡王林禄之墓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九龙岗,世称闽林始祖墓。
09南朝古墓现普安
年12月,在山腰镇普安村林场边一处叫“西姑庵”(即尼姑庵)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墓,根据该古墓造型及砖的纹饰可推测,墓建于南朝时期,距今约年。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墓砖模印有团花、缠枝花、蕉叶、龙、虎、玄武(蛇缠龟)等精美纹饰。墓坐北朝南。墓室前部的下方两壁向外各有一个券顶砖耳室。东耳室已被破坏。而在年曾挖出一座与此墓相同墓式,砖、花纹也相同的券顶室墓,就在普安村该墓东10多米处,出土30多件陶瓷器物。有黄绿釉色的盘口壶,大小类型的罐、托杯、水盂等,而花砖有龙、凤、莲花、半边菊、蕉叶和圆圈米字形等纹饰。其中敞口托杯和敛口水盂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60年代末又相继挖出数座古砖墓。普安南朝古墓的发现,填补了泉南地区、特别是泉港区南朝时期的历史。
10峰尾古城历沧桑
峰尾城是泉港历史上惟一的一座古城。明洪武二十年(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闽省海防,营造峰尾城。峰尾城“控制大海,其巡警守备各画地为界”。原在石狗尾至东楼之高阜处,俗称“旧城”。峰尾旧城虽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因其范围较为狭小,只能容纳峰尾巡检司防守人员,且与峰尾村民居分离,不能起到保护峰尾居民的作用,兼以“据高乏泉”,饮水都成问题,一旦城被敌人围困,守城官兵将不战自乱,所以明嘉靖四十四(年),峰尾巡检司丁某,倡议迁城。移于人口凑集之地,筑造大环城,“广而倍之”,兼容民居。新城前后历经七年至明穆宗隆庆六年(年)建成。峰尾新城起着抗御倭寇和海盗,保一方平安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峰尾因商家大兴海上贸易,有“小上海”之誉。因此,引起日寇的注意,多次遭受日本飞的轰炸。年秋,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为防暴露目标,实行坚壁清野,令拆除各地城垣。于是当地驻军便拆峰尾城垣之石以筑炮台,雉堞城垛失殆尽,只剩下4个城门。随后,峰尾民众又挖城基以筑校舍,新旧峰尾城遂均荡然无存。而今,只留下少许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城基石和“城内”“城外”诸地名供人追忆罢了。
11三种方言
泉港,是一方神奇的热土,依山傍海,人文荟萃,作为一个地道的泉港人,至少能说两种口音的闽南话,能听懂三种口音,可以从普通话无缝转换至闽南话(山腰、涂岭、前黄)头北话(后龙、峰尾、南埔)或者莆仙话(界山)
12中国闽南戏曲之乡
泉港处于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的过渡地域,方言和地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其民俗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令中外艺术家惊叹的曲窝子、戏窝子。在泉港民间流传的戏曲有芗剧、高甲戏、莆仙戏、木偶戏、南音。泉港人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这些戏曲进行各类大、中型表演。
13中国北管古乐故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既保留了江淮民间音乐遗风,又揉进了闽南及莆仙戏曲音乐元素,同时兼有泉港海港文化特色。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14中国石油化工名城
年05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化工园区20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自年以来连续四年获此殊荣,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园区。
15千年建筑
细数泉港那些千年以上老妖:晋安郡王陵、笔架寺、天湖岩寺、太白峰寺、云门寺、离相寺、虎岩寺、大德桥、无量桥、仙境三塔、圆通寺、蚁山文化遗址、槐山古窑址……这些都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建筑。
16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在年正式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泉港区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成功入选,为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项。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泉州市泉港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称号。泉港福船制造采用独特的水密隔舱技艺,起源于唐朝,绵延于宋元,明洪武年间,泉港峰尾造船事业达到鼎盛,且代代相传。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不仅在泉港区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而且还流传到福州、长乐、厦门和惠安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福船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船型之一,以其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寿孔”、水密隔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其他三种船型。该项目的保护对中国四大船型鸟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广船(广东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较研究和“南海一号”探秘等具有重要价值。
17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泉港后龙镇土坑村——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土坑村能够饮誉八闽,是因为该村不但保存着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群,人杰地灵,集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民居、古风、古韵于一体,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土坑村的开发应追溯到年前,当时明朝发生“靖难之变”,居于兴化鳌城的贵族刘宗孔因族人与之联姻,恐遭株连,于明永乐二年(年)携眷渡海到今后龙镇土坑村避难。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这荒原野地披荆斩棘,开基创业,传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十代内代代皆有入朝廷为官,可谓门庭显耀。清顺治十八年,闽南沿海一带奉旨迁界,土坑族人抛田园,弃房屋,流落他乡,家园成废墟。年复界后,村南的刘端弘回到土坑后与其子置十八艘船,自海上走关东,经受着种种海上风浪和商场险恶,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缔造了土坑富甲一方的神话。清乾隆年间,土坑在刘百万的牵头下创办了自已的学馆,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北文武馆“凌云斋”,自此土坑人才倍增,精英代出,祖祠内牌匾满堂,乡村中旗杆林立。土坑刘氏后裔登科晋仕各领风骚,皆荣归故里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四十多座,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和历史变迁,现存有二十七座,大多还居住着刘氏后人,可知其建筑坚实牢固之程度。
18多姓氏
泉港是一座已有多年居住历史的宜居城市。从唐至五代有谱可查的才7个姓氏,到目前的个姓氏,现已拥有人口39万多。历史上,泉港经过数次大迁徙,其中有九次比较重要,以西晋永嘉二年、南宋时期最为突出。其中在永嘉二年时,有八姓入闽,林姓、陈姓、黄姓、郑姓、詹姓、丘姓、何姓、胡姓八姓,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州,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是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还有一次是南宋抗金入闽。
19处处是美食
泉港到处都是美食街,藏着不少的神级美食,只等你自己去寻味。
20未来
以前很多人说泉港什么都没有
不屑于来泉港发展
泉港的现在和未来都足够让你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