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工程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
围填海工程得到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原因:
?港口建设与临港工业发展进程中围填海工程是重要前提条件;
?人类对滩涂资源实施围垦,新形成的土地资源能满足沿海大规模种植业、养殖业、盐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沿海城市扩张过程中,围填海工程可以满足城市化发展对空间资源的需要;
?围填海工程又具有防御海岸海洋风暴潮灾害的功能。
荷兰围海造地有近年的历史,累计围海造地约千米2,相当于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5(李荣军,)。另外,如日本、新加坡、韩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展了大量的围海造地工程。
我国围填海的历史潮滩匡围及其开发利用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浙东大沽塘、苏北范公堤代表了我国历史围海工程的最高成就(陈吉余,)。
历史时期,我国在沿海空间扩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围海的方式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早在汉代,我国的海涂制盐、种植就初具规模,唐宋以来发展加快。最早出现的是在东汉时期杭州湾沿岸的海塘工程,海塘是河口海岸地区沿岸修建的直接护岸工程,它以块石护堤坝挡潮波冲击,保护天然岸线免受侵蚀,同时,在海堤内与小围堤间之凹地截水,减缓潮能、并逐渐淤田。
浙江杭州湾地区以“海塘”著称。地域不同对海塘的称呼也不同,苏北叫海堤、海堰,河北则称海垱,福建称海堤,珠江三角洲地区称为基围。海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仅以苏北、苏南、钱塘江河口沿岸计算,其长度即在千米以上(陈吉余,)。东南沿海各省基岩山地海岸沿岸堆积平原边缘的海塘与海堤,虽不相连,但它们的总长度可达数千千米。海塘及其护岸工程直接与导致海岸侵蚀的动力条件相互作用,减缓与改变了原来的河口海岸动力、淤积过程及地貌形态。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其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驱动,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海工业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开发活动。自11世纪修建范公堤以来,江苏共垦殖开发了约万亩滩涂,形成多个垦区(陈君等,)。江苏海岸带的近代大规模的开发肇始于20世纪初的“废灶兴垦”。
年,清政府首先放垦新兴、伍佑盐场。年,清末状元张謇组建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废灶兴垦,改变熬盐经营为垦殖,初期多为植棉。年,张謇出任北京政府农林工商总长,促成在财政部设淮南垦务总局,颁布放垦章程,委派垦荒事务官员,推动了江苏近代农垦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围垦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大规模的开垦从年起,到年止,二十多年间的围垦总面积超过了万亩。
我国围填海的现代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沿海地区先后兴起了四次大的围填海高潮(刘伟和刘百桥,;刘述锡,)。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海晒盐,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盐场分布,其中长芦盐区正是在这个阶段经过新建和扩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盐区,而南方最大的海南莺歌海盐场也是在年建设投产的,这一阶段的围填海主要以顺岸围割为主,围填海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加速了岸滩的淤积。
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如汕头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年围垦总面积达5公顷,福建省农业围垦的面积约为7.5万公顷,上海市这一阶段的农业滩涂围垦面积也有3.33万公顷。这一阶段的围填海也以顺岸围割为主,但围垦的方向已从单一的高潮带滩涂扩展到中低潮滩,同时农业利用也趋向于综合化,围填海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近岸滩涂消失。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滩涂围垦养殖热潮。这一阶段的围海主要发生在低潮滩和近岸海域,围海养殖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人工增殖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突出,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这三次大规模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千米2,平均每年为~千米2。其中,江苏省围填海造地千米2,浙江省围填海造地千米2,上海市围填海造地千米2,珠江口仅珠海一市就围填海造地千米2。这些新围填的土地都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提供了万人左右的生存空间(陈吉余,)。
进入21世纪,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年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将我国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划分为11个综合海洋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快,土地资源不足和用地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沿海地区掀起了第四次围填海造地热潮,其主要目的是建设工业开发区、滨海旅游区、新城镇和大型基础设施,缓解城镇用地紧张和招商引资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我国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经济区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