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可快速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宁波要建设国际港口名城。一年多来,宁波全面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努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但与国际港口名城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以与宁波类似的鹿特丹、汉堡、新加坡、香港、釜山等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为对照,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找出宁波在港口、产业、创新、开放、品质、文化等六个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宁波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提供一定的借鉴。
·
一、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存在的短板
(一)“大港小航”问题突出,港口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1.缺乏灵活的自由贸易政策。宁波是全球大型港口中唯一没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港口。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有7个位于中国,其中香港是自由港,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都设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余3个港口(新加坡港、釜山港、迪拜港)均为自由贸易港,唯独宁波舟山港只在舟山群岛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而在该港区中份量更重的宁波辖区没有加入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行列(详见下表)。同时,没有上榜的全球知名港口如鹿特丹、巴拿马、纽约、汉堡等都设有自由贸易港区或具有类似功能区域。
2.高端港航服务发展滞后。宁波航运服务总体发展水平滞后于港口发展需求,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目前,宁波航运服务主要还是以货物装卸、堆存、转运等传统方式为主,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供应链管理等高端业态发展较慢,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正处于起步阶段,航运经纪、航运咨询、海事仲裁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总体附加值不高。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宁波排名第18位,而新加坡、香港、汉堡、鹿特丹分别排名第1、第3、第4和第8位。
3.口岸通关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虽然宁波口岸各单位大力提升了本单位的通关效率,但船公司、报关企业、货代船代、集卡车队等多数还是沿袭旧制度“串联”作业,并且不同主体之间的系统相对封闭,无纸化程度较低,各环节间的衔接时间相对较长,整体效率较难提升。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口岸放行时间研究报告》,年全国水路运输进出口主要口岸中,宁波出口口岸放行时间最长,为27.91小时;最短的为上海口岸,只有6.52小时。宁波进口口岸放行时间为.17小时,在10个主要进口口岸中位列倒数第二;最短为拱北口岸,只有41.83小时。
(二)主导产业不够突出,港城互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发展缓慢。年宁波实现GDP.9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3.2:51.8:45.0。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香港、釜山等城市服务业占比均超过70%,鹿特丹服务业占就业比例的70%以上,汉堡已从以造船、航运等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成以高科技、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2.临港工业发达,但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突出。临港工业规模较为庞大,但并没有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大多数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不长,智能化程度偏低。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鹿特丹、汉堡等城市都非常注重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以工业、航运、贸易带动金融、保险、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并依托港口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成效不明显。年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6.7%,与苏州的50.8%差距甚远;年杭州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约为宁波的13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约为宁波的2.74倍。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将新经济新动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科技化和信息化重点发展贸易、物流、资讯、金融、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总部集聚,最终发展成为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
(三)创新基础支撑不足,城市创新氛围和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1.创新载体有限。目前,宁波仅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6家,与深圳(52家)、武汉(30家)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仅有国家级科研机构8家,而苏州仅工业园区内就有1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3家,远少于杭州的55家。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凭借优越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吸引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科研机构落户,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
2.高校、人才等创新资源紧缺。宁波拥有高校16所,仅宁波大学一所“双一流”高校,在校生数量远低于厦门、青岛、苏州等城市,大学生毕业后留甬工作的仅有四成,长期工作及居住人数则更低。宁波人才总量与杭州相差2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35.5万人,仅为苏州的6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仅为26.2%,与苏州差6.7个百分点。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将人才视为最大的资源,在海外设立八个“联系新加坡”联络处,专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目前在新加坡全岛从事信息与通信专业技术的人员中有30%来自国外;香港一直把教育和人才培训作为最重要的长期社会投资,教育经费占政府整体正常开支的比例超过20%,各大学的外籍教师超过40%。
3.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宁波中小企业众多,大多数企业家习惯于传统路径依赖,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对开展技术研发创新的意愿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相比深圳、杭州等城市,宁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还不完善,政府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还有待加强。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为鼓励创新发展,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税、个人所得税、海外收入所得税、专利使用费等多项税率,实施税收扣除、加速折旧及设立科研开发准备金等一系列制度,并出台《风险投资产业激励计划》,为创业创新提供一系列奖励措施。
(四)城市开放引领动能不强,国际化水平和投资贸易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1.缺少一批国际化品牌企业。目前,宁波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总部落户,投资入驻的世界强企业不足50家,远落后于上海(余家)、深圳(余家)等城市。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有0余家跨国企业总部或地区性总部,汉堡有超过一半的全球最知名风能企业聚集。
2.海港空港国际服务功能较弱。目前还没有一家国际航运组织在宁波设立办事机构,缺乏像伦敦聚集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劳氏船级社、德鲁力组织总部等具有国际威望的航运企业入驻。空港能级和服务功能更弱,年宁波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起降架次在全国排名分别为34、30和43位,宁波栎社机场国际航线仅有26条,空港综合能级大幅落后于香港、新加坡、釜山等同类国际港口城市。
3.国际营商环境仍有差距。宁波营商环境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对照国际惯例和世界标准,依然存在明显差距。比如在“办理施工许可”方面,由于环保、住建、规划、消防、气象环节流程复杂繁琐等原因,导致项目实际落地时间依然较长,较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国际港口城市高出一倍以上。
(五)城市品质不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宁波城市规划统筹力度不够,功能区块布局分散,中心城区功能未有效发挥,新城区集聚效应不强,标准化规范建设还不到位。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新加坡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完善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从一个脏乱差的小岛发展成一座世界花园城市,成为全球效仿的标杆。
2.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美世咨询公司(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发布的《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对全球个城市社会环境、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10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汉堡、新加坡、香港分别排名第18、25、71位,中国大陆上榜的城市有上海()、北京()等9个,而宁波未上榜。
3.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水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单位产值能耗较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较弱。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鹿特丹、汉堡、釜山等城市通过先进的环保、节能和循环等技术,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配置城市资源,目前已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六)文化创意产业不够发达,文化资源利用和国际文化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强1.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年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27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7.27%,远远低于杭州的24.2%。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年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指数看,宁波在其二级指标文化产业指数中全国排名第38位,创意设计、文艺创作、文化经纪、文化服务等发展较为缓慢,文化产品附加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汉堡、釜山、新加坡等城市都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
2.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宁波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很多资源优势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而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业态单一、功能雷同,资源的整合利用程度较低,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矛盾较为突出。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汉堡将历史建筑、老旧厂区进行创意改造,并注入创意元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宁波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档次最高的中国—中东欧博览会还没有上升到国家级,还没有一所国际性医疗机构,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的数量更是凤毛麟角,国际文化合作交流还不够频繁,与国际名城地位极不相称。从国际港口名城看,如鹿特丹的世界港口节、釜山的国际电影节、汉堡的国际海事展览会等已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二、宁波加快国际港口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围绕港口建设,提升港口辐射力
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浙江自贸区“一区多片”,及时复制自贸区、自贸港的创新举措,支持开展贸易自由化创新,谋划建设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强化港航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体系,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融资租赁、航运交易、海事服务、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港航服务业。加强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完善江河海铁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与沿海港口、长江港口和国际港口的联盟合作,打造辐射力更强的港口经济圈。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谋划杭州湾新区、梅山湾区、象山湾区、三门湾区等“四湾”整体布局。
(二)围绕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智能经济为引领,聚焦智能制造、智能港航、智能城市三大重点,主攻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大力发展贸易会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软件服务、文创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构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齐头并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继续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浙商甬商回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探索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新路径新机制。
(三)围绕创新驱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力
积极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平台,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有力推动各类创新全面迸发。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把建设人才强市作为“第一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分布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全面提高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四)围绕开放发展,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文化交流活动,牵头建立海丝港口国际合作组织,形成亚太港口事务国际合作中心,推动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定期举办赛车赛艇、帆船帆板等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鼓励来甬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争取更加便利的外籍人士出入境、签证、居留政策,加快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医院建设,为外籍人士在甬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外商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五)围绕民生保障,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
加强规划统筹,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全市域各类空间规划整合,真正实现规划“一张图”,高水平编制城市发展战略,为宁波长远发展谋好篇、布好局。完善交通设施体系,构筑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保险、食品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一流的幸福民生之城。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山海宜游之城。(六)围绕文化交流,提升城市魅力和吸引力
以环月湖历史文化休闲功能区等20个文化产业发展功能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浙东文化、海洋文化、港口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和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出海口两大品牌,进一步促进文化元素和城市形象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组建人文合作交流联盟。
作者:何玉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何介强,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宁波经济?三江论坛》年第9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