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我频繁穿梭于深圳、东莞、香港之间。一方面见证了香港把制造产业转移到珠三角,彼时香港的繁荣对内地人来说只能用仰望来形容;另一方面内地如获至宝地接管从香港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代工,埋头苦干。
40年光阴过去了,通过加工业的初级“扫盲”,中国内地的制造业一点点积累,慢慢崛起,深圳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曾经是中国GDP的四分之一)。与深圳一同成长起来的广东制造业重镇,还有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香港的式微,与内地经济文化差距日渐缩小,我总结为香港对制造业的不够重视,过于注重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借助于越战后的和平,欧美大量的加工订单需求触发了香港制造业的繁荣。80年代初最高峰时,香港制造业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1%①。加之祖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一度使得香港这一“弹丸之地”成为亚洲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可惜的是,香港制造业的生命周期太短,除了中低端产业一部分转移到内地,另一部分转向东南亚国家,高端制造业缺少升级的土壤和信心,到现在也没有一家名气较大的高科技企业。与香港同等经济规模的新加坡则是另一番景象,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在20%左右,而香港的占比只有1%左右。香港制造业“真空”之后,年轻人不容易找工作,也是近些年社会乱象不断的原因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的经济成果,大都是靠制造业积累起来的财富。如今,中国也遇到了一个与当年“亚洲四小龙”同样的发展困境,“中国制造面临人工、原料和运输三大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制造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消化成本压力。中国制造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是仅为2.59%。②”
一边要面对欧美持续的经济打压,一边还要应对原材料上涨、终端价格不动的双头挤压的竞争环境。搞制造业本身是一件苦差事,“年年难过,年年过”。是坚定地走制造业升级之路?还是遂了发达国家的心愿,搞些中低端的加工,或者干脆“脱实向虚”搞金融、房地产、服务业,把员工从工厂里放出去,去做快递、外卖、直播呢?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说,“中国一定要留住制造业,制造业绝不能离开中国,中国必须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们的重要战略。③”单纯从一座城市的经济兴衰,或许并不能判断一个国家的产业方向。但是从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来看,拥有最完整制造业门类的中国在疫情控制后能够迅速经济复苏。不得不说,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对工业文明的发展,能源革命的推进,以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才称得上是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体现。
为国家守住制造业这方阵地,走好新能源汽车这条转型升级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三个百年”伟大历史时期赋予中国企业家们聚焦社会痛点,实现产业报国的重大使命。开沃汽车的十年发展如此,创维汽车的扬帆启航也如是!
四月上旬,我曾回到家乡海南参加海口一中校庆和创维汽车的交车仪式。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国家赋予重要的定位之一,这是海南经济发展的大事,我由衷地为家乡的发展高兴。同时我也注意到海南省宣布“到年不再销售传统燃油车,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这就是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示范区,践行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走在了全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和人类共同的命运。必将引发新技术的革命性变革,绿色能源产业将成为新能源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新能源革命五大支柱之一的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用能、储能、回馈能源终端。通过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合作,已经将单纯的出行工具变成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的移动中心,并能够反向推动能源革命的转型、升级。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十多的制造企业,开沃集团的前十年,从原有的不足人,发展到现在多人,形成一个高效的组织,六大事业部,七大基地。让历届毕业生和社招的骨干队伍在这个平台茁壮成长,释放无限的潜力,人才不断成长。我们在商用车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誉,赢得全国各市场的认同和推崇,成为开沃汽车集团创新发展的基础环境。
“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生态,商用车到乘用车到零部件到充电设施,为开沃的第二个十年,进入世界电动车的第一阵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沃集团将利用在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深耕十多年的发展优势,实现乘用车、商用车(客车/物流车/专用车/卡车)年销售55万台,销售收入过千亿,在三电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年收入过百亿元,软件收入达到30亿元,海外市场占比达到50%的经营目标。同时链接资本市场,全员持股,打造一批亿万富豪和千万级以上的富裕阶层,为无数奋斗者提供一个自我实现的魅力舞台。
①摘自香港商报
②摘自智本社《中国制造之困》,作者清和社长
③魏杰教授在“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黄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