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肖恩复旦商业知识
“您所在的区域配送运力已约满,敬请谅解!”、“您的社区暂未开放”、“订单受疫情影响无法按原预计时间送达”……过去一个月,原本习以为常的“一键到家”生活就这样被按下暂停键,线上和线下本应顺畅的合作链条在疫情中突然“卡壳”。当主要购物渠道被基本关闭,买东西不再是一件可以随心而欲的事,定点抢菜不得不成为许多人的“头等大事”,可乐、蛋糕、冰激淋、薯片等“享受型”物资更是成为奢侈的念想。
在当下的上海,购物难的窘境令人不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上海的供应链?
谈到供应链,无外乎几个因素:人、货、场、车。普洛斯资产联席总裁赵明琪在接受《管理视野》采访时说,这一次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普洛斯是一家专注于供应链、大数据及新能源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产业服务与投资管理公司。
每天有大量卡车载着货物进入上海,但由于疫情防控,一些地区在高速公路上设置关卡,这也意味着全国的干线物流被割裂。这是车的问题。
那些能够顺利进城的货物,又需要场地和工人来做分拣。在封控的大背景下仓库同样必须封闭式运行,在这样一个群聚的环境中,一旦稍有不慎发生疫情,仓库就必须全面封闭消杀,待安全后才能重新开放,导致分拣工作停滞。这是场的问题。
人的问题更多出现在所谓的“最后一百米”末端配送。当大部分人应防控要求足不出户,配送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自然供不应求。当人、场、车都变得不稳定,自然难以支撑货物供应。
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把人、货、场、车四个环节重新扣在一起是当务之急。赵明琪坦言,疫情期间供应链行业的每一个阶段的运营方式都和之前不一样。针对许多卡车司机进出上海后都会面临的隔离问题,普洛斯推出了新的挂车业务,使用车头和货箱可以分离的拖挂式货车。这样一来,外地来的货车可以在进入上海之前就把挂车交接给上海的牵引车头,司机无需进入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中人的问题。这种方式过去大多只在港口使用,用于提高运送集装箱的效率。
再以受到不少争议的各大电商平台为例,在好不容易疏通了货物进入上海的通道后,还要确保上海的仓库开放,承担中转和分拣工作,并从社区里把被封控着的三分之二的配送力量“放”出来,完成最后的配送。这一切似乎比他们预期的要更艰难。
赵明琪透露,这些平台在意识到末端配送问题后,当即调整策略,在上海设立团购仓,比如京东将普洛斯位于上海青浦的仓库用作团购仓,开启生鲜产品和生活用品的团购业务,逐步恢复供应。团购成为目前上海稳住供应链的主要方式。虽然在上海发生疫情前,社区团购赛道已经经过了一轮激战,但在过去一个月,线下团购似乎已经成为上海生活的“新常态”。在“团长”的带领下把冰箱填满,是如今不少上海居民安全感来源。
回看过去十年,疫情总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年SARS之后,淘宝等电商平台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年武汉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则给盒马、叮咚等生鲜电商带来机会;这一次登上舞台的是团购。
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社区团购热潮是否能持续还有待观察,但供应链端的变化正在持续发生。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与ToolsGroup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只有3%的企业在开展业务中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有42%的企业表示,疫情加速了他们的数字化进程,此外有90%的企业已经处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当中。
疫情充满不确定性,提高供应链韧性是企业关键抓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冯天俊强调,供应链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的韧性由整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需求端一个很小的波动可能会给供给端带来很大的波动,这叫“牛鞭效应”(Leeetal.)。这两年疫情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个“逆向牛鞭效应”。具体体现在,由于物流等瓶颈,上游供应商很小的供给波动都会给下游厂商带来很大的波动,且越往供应链下游,厂商的生产计划波动就会越大。本质上是由于疫情背景下,供应链上游的供给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约束所产生的放大效应,这正是上海面临的问题。
本质上,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就是要实现供给、生产、物流等供应链全流程达成高效协同,而数字化工具则提高了这种高效协同的可行性。德勤年发布的《数字化供应网络的崛起》报告指出,传统的供应链是线性的,其中依次分布着设计、计划、采购、生产和交付等流程,但如今许多供应链正从这种刻板的序列结构转变成动态互联系统,也就是数字化供应网络,该系统更易于整合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亦会随时间推移不断优化。
赵明琪指出,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物流和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会随之发生了变化。许多商家的销售重心开始向线上转移,而个人订单对供应链柔性反应的要求更高,要求商家要有更高的响应速度、分拣效率、分拣准确性。于是商家开始布局自动化的物流中心和和整合的解决方案,调整物流分拣方式和管理系统,试图在一个场地里面同时解决ToB端和ToC端的物流配送。
供应链行业的变革也已经开始与市场衔接,比如美团和京东尝试在上海使用无人车进行无接触配送,虽然目前只是小范围的应用,但赵明琪认为,物流行业的自动化和无人化会是一个加速发展的大趋势。
更长远来看,自动化设备带来数据的原始积累,又能反哺供应链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数据分析能够赋能企业提高紧急状况下的反应能力,更紧密地追踪市场需求变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回到上海的经历,4月上旬最紧缺的是蔬菜和肉类等生鲜食品;随着封控时间变长,许多人家里的米面粮油开始见底,纸巾等生活用品存量也逐渐减少;当“刚需”的供应能力逐步恢复,越来越多人开始想念可乐等“享受型”商品。如果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底层市场需求做出更精准的预判,或许就更快一步跟上它。
尽管疫情让企业感受到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但现实是,中国供应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在初期阶段,要真正做到全链路打通还需要更多人力、物力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社会的利益矛盾是永恒的难点。
冯天俊指出,提高供应链韧性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异质性。同一家企业的产品类型不一样,它的供应链的性质特点也会不一样,不同类型的供应链就会有不同的韧性需求。与此同时,一条供应链上单一企业的决策是碎片化的,很多情况下供应链管理需要多方协商,实现韧性的成本怎么分担,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企业需要打造供应链风险管理团队,做好跨部门、跨组织、跨地域协同,跟供应商打造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合作伙伴进行风险分担、成本分担,更重要的是收益也要分享。
要构建和提升供应链韧性,企业需要做全攻全守的供应链管理,“守”就是在事前做好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规划,“攻”即当事中和事后风险发生时,例如疫情发生的时候,供应链能攻得出去,敏捷响应、协同作战和快速恢复。
□作者/肖恩
□图片/视觉中国、Pexels
原标题:《从线性到数字化互联:上海疫情给供应链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