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经浦东频道
记者马超摄像刘少华上海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上海临港,近年来,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加速。
临港科技城作为临港地区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地,积极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了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脑智工程、寒武纪、科大讯飞等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项目,集聚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和科技企业。今天,跟着小编,一起走进临港科技城!
上海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
在上海交大制造制造研究院的智能行走作业机器人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最新一代六足仿生机器人,相比前几代产品,这个机器人更为小巧,重量有60多公斤,还可以爬坡,躲避障碍物,被科研人员形象的称为“金龟子”。
▲科研人员陈先宝
陈先宝说:“我们就希望通过这种腿式机器人的方式,通过这种崎岖的地形,进入到这些环境,去做这种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作业,包括一些易燃易爆的环境。”
陈先宝所在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由临港管委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起,作为智能制造前沿关键基础平台,为上海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目前研究院已经设立了智能制造基础环境平台、智能制造展示体验馆和标准与情报服务中心三个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研究院开展智能制造研发所需的基础设施、成果展示、技术与应用系统体验环境建设、标准情报及知识产权服务进行协调组织管理。
由于集聚了大量的制造制造核心关键技术,陈先宝他们在六足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进展顺利,他告诉记者,“金龟子”已经是第十三代六足机器人了,未来他们还将研究更加小巧轻便的机器人。
上海遨拓
得益于临港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和条件,落户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的上海遨拓,最近已经将最新研制的水下机器人,从科研领域转化到商业应用领域,实现产业价值。
▲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市场策划主管丁莎
上海遨拓市场策划主管丁莎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目前遨拓拥有两款产品化的产品,在平常用于海洋领域中的机器人,可以达到水深米到米,可以做水下管道、电缆的检测工作。配有机械手之后的机器人,基本上可以操作水下工程,起到工程方面的一些作用了。
创新晶体
根据东方财经浦东频道记者马超报道,作为临港科技城首发项目的创新晶体,其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了年包括上海科大讯飞、交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大批智能制造机构和科研院所将会入驻在这里,助力临港科技城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的作用越发明显。
人才政策
▲临港管委会组织人事办主任苗挺
随着临港科技城“创新晶体”开工,来到南汇新城工作、生活的研发人才越来越多。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临港所在的南汇新城是“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立足建设节点城市、加快产城融合,“节点城市”是指南汇新城要具有独立的城市功能,学校、医院、商业广场、文化场馆、休闲娱乐场所等缺一不可。
目前临港地区建设正在朝这个定位迈进,这样才能不断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贡献智慧。
相关负责人称,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临港已经初步形成机制+环境、政府+市场、线上+线下的人才工作体系,临港还将在明年1月1号推出的新的人才政策。
未来可期
今年,临港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促发展、补短板、抓落实、求创新,重点工作推进有力,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梅赛德斯-奔驰亚洲再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寒武纪智能芯片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有序推进;
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工业互联网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加快布局;
上海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全面提速。
临港科技城,由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占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位于上海东南角、南汇新城主城区内,北靠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东接滴水湖,西连上海自贸区(洋山)和临港产业区,南邻杭州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临港科技城重点引进以生命产业、智能制造(含人工智能)产业、电子(芯片)产业、软件信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和技术转化与孵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成为临港地区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地。
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年6月,是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临港集团落实“将临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战略、推动临港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核心载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