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椰城创新云述评
评论员科兴
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认定标准,并要求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以加快审批速度。
认定标准指出,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是指建设确有需要且紧迫,其功能在短期内无其他工程或技术可替代;建设方案实施范围拟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无其他建设方案进行替代,或其他替代方案投资超出拟实施方案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投资的3倍及以上。此外,项目业主应在申报前编制项目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外建设比选方案,科学、客观地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唯一性、紧迫性、不可替代性、成本问题等进行充分论证,对拟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提出必要和充分的理由,形成专题论证报告。项目还应完成相关前期工作,一年内可开工建设,且实施不得超出区域内资源利用上限,不得对区域环境功能造成破坏。目前,海南省要求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同时,要求列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守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督查督办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以保证区域环境质量不下降。
据了解,从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出发,海南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的35.1%,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0%以上,构建了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大背景下,海南严守生态底线和红线,并开启生态的全面修复。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海南在“多规合一”改革中为海南整体发展绘制了一张蓝图。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最早划定的,成为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海南围绕到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并对海南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实施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引领发展和对资源配置的指导、管控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和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以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升级,谱写美丽海南新篇章。
1、海口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今年计划建设不少于个充电桩
6月23日,位于海口市龙华区的城西公交场站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为新能源公交车充电。目前,海口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海口公交集团的21座公交场站除了给公交车提供充电服务,还面向社会公众24小时开放,为私家车、其他社会运营车辆提供充电服务。截至4月底,海口已累计建设各类充电桩个。该市今年计划建设充电桩个以上。
——新华网
2、海南与腾讯再携手举办系列活动TGC腾讯数字文创节落地海南
23日上午,年海南国际电竞港腾讯电竞/文创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海口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腾讯与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将于年共同举办系列数字文创活动,包括全球电竞运动领袖峰会暨腾讯电竞年度发布会、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海南站等。此次系列数字文创活动,是继去年海南与腾讯共同达成新文创战略合作以来,双方于年度落地的最新一批系列数字文创活动。基于新文创战略思路,腾讯持续引入旗下多元的数字内容和产业能力,以“科技+文化”的力量助力“海南国际电竞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口日报
3、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热带法医学)成立
6月2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主持的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热带法医学)在海南医学院揭牌成立。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热带法医学)依托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成立。该中心是海南省内唯一全面通过评审的国家级资质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也是国际上首家以热带法医学为特色的研究中心,近年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年3月,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承担了海南省首例新冠肺炎死者尸体解剖工作,这也是疫情核心区湖北之外的我国首例新冠死者尸体解剖,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海南日报
4、科技当引擎产业加速跑
卸胶、称重、包装、码垛……在海南橡胶金橡公司金隆橡胶加工分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后端经过中橡科技自动化升级改造的标胶生产线,正轰鸣作响、加紧生产。经过中橡科技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和改造后,该生产线现在一个班次所需人员仅为原来的一半。“利用自动化机械臂代替人工操作,不仅大大降低了劳力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将有益于改善由人工操作造成的产品差异,进一步促进规范生产标准,提升产品品质。”中橡科技公司董事长孙世海说道。
——海南农垦报
5、科学家研发可食用机器人,机器人新蓝海
英国《新科学家》近日报道称,奥地利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林茨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新一款可食用机器人,用于给动物喂药。研究人员用可以安全食用的材料制作出一种凝胶,其中包含可以被人体完全降解的明胶、阻止细菌生长的柠檬酸以及提供柔软性并防止脱水的甘油。报道称,这种生物凝胶被设计成能够被废水中常见的细菌吃掉,意味着它如果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就会自然分解,而在其他地方则会保持稳定。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凝胶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变干或丧失任何特性。
——参考消息网
6、“相分离”现象使抗癌药物更有效
制药业长期以来有一种假设,即药物分子进入细胞后会均匀分布,但生物学家RickYoung表示,“这与事实相去甚远”。在近日发表于《科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怀特海德研究所的Young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抗癌药物化合物集中在细胞中的精确位置,这是由于一种名为相分离的现象,所有细胞都通过这种现象将其成分分开。研究显示,生物材料有一种在细胞内建立秩序的简单方法。就像熔岩灯中的斑点或水中摇动的油一样,蛋白质、RNA和其他细胞成分可以自我组织成被称为凝聚物的液滴,这有助于分隔细胞内部。
——环球网
7、苹果个人电脑弃用英特尔技术,结束双方15年联盟关系
苹果CEO库克在美国时间22日WWDC首日正式发表自主研发的ARM架构处理器AppleSilicon,取代英特尔X86芯片作为Mac电脑的处理器,象征“Mac历史性的一天”,搭载这款自研芯片的新版Mac将在年底前推出,整个过渡期约需两年。苹果在发布会现场演示了一些重要的行业应用软件在AppleSilicon运行的流畅效果,如微软的Office、Adobe的“创意云”产品以及欧特克的3D渲染软件Maya等。此外,苹果自主芯片的Mac电脑还更容易与iPhone和iPad等进行协作。
——新浪网
8、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提前半年部署完成
北京时间6月23日9时4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半年。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中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新华网
9、年!我国建立迄今最长灌木年轮宽度年表
树木的年轮除了代表它的年龄外,还能告诉我们在树木生长的那些年里,当地降雨量等环境信息。那么,灌木的年轮也能反映这样的信息吗?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梁尔源研究员等建立了青藏高原纳木错区域年(年至年)的灌木年轮宽度年表。这是我国迄今最长灌木年轮宽度年表,揭示了该区域春季气候干湿变化状况,为青藏高原中南部高山区长时期气候变化提供了自然档案资料。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中新网
10、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红色万能酶”全长结构终被破解
P酶含有血红素且能催化羟化、环氧化等各式各样不同反应,因而被称为“红色万能酶”,通过酶催化可解决药物和化学品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自P酶被发现数十年来,其晶体结构一直没能被解析出来,催化机理也困扰着科学界。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纯琪教授团队,和马立新教授、郭瑞庭教授合作,成功破解难题,在P酶完整催化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阐明了电子如何从还原酶区域进入底物结合区的反应机理。
——科学网
聚焦海南招商引才连接全球在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