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Clarion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年9月份,中国共获得30艘新造船订单,共计74万修正总吨,占全球份额的65%,位于第一。
?韩国船厂共获得9艘新造船订单,共计32万修正总吨(CGT),占全球总份额的28%位于第二位。
?日本共获得5艘新造船订单,共计8万修正总吨,位于第三位。
过去,日本造船业曾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随着中韩造船业的崛起,日本船企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目前已经降至20%左右。
在新造船需求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造船业的“蛋糕”不断被重新划分,日本逐步出现“掉队迹象”,中国、韩国隐隐开启争霸格局,美、欧造船业仍保持明显优势,在当前境况下,中国造船业优劣势何在?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造船大国格局“渐变”
目前美国造船业基本转为军船建造,在舰船工业上美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舰船工业供应链完善,可自行研制所有种类的舰船,以及配套的舰船动力、舰载武器、舰船电子通信等配套产品,但商船业基本淡出市场。
欧洲坚持技术引领战略定位,豪华邮轮领域处于统治地位。
当前欧洲造船业在常规船型,特别是大型常规船舶的建造上已远远落后于东亚地区,在一些特殊船舶(如海洋工程船、挖泥船)、高附加值船(如豪华游船、化学品船)方面,欧洲船企还保持着较强的竟争力。
从船型结构看,豪华邮轮是欧洲成交的主力,其它船型则以渡船、滚装船等区域内自用船舶为主。
并且,欧洲船厂在建造高速渡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方面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建造经验,是亚洲船厂在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
日本技术水平仍处领先地位,但国际竞争陷入劣势,其接单量大不如以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日本造船业的市场份额被中、韩两国不断瓜分。
在常规型船舶上,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市场份额上较韩国差距不断扩大,散货船方面则面临着中国及新兴造船国家的强力挑战。
尽管日本的造船技术重点集中在散货船、油船、客滚船以及其他部分特种船上,但是其在当下市场需求量大的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不占优势。
韩国战略由做大转向做强,LNG船领域成为绝对霸主。
进入新世纪以来,韩国造船业迅速放弃相对不利的低附加值船型,投入高附加值船型的制造,目前在制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从年到年间,世界第1艘TEU级、TEU级和TEU级集装箱船都是韩国造船业率先开发和建造。
年,大型集装箱船(TEU以上)74%的订单被韩国接获。
同样,在LNG船市场上韩国造船业也显露出了高度的创新性。
不仅首先开发和承接了21万立方米级和26万立方米级的超大型LNG船,而且开发了带再气化装置LNG船和密封型LNG船等创新型船型,走在了LNG船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年液化气船成为韩国成交的绝对主力,全球17万立方米以上大型LNG船订单被韩国完全垄断。
韩国三大船企LNG船的手持订单份额接近全球LNG船总订单量的80%。
由大而强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在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品牌船型。
例如,我国已经能够建造包括大型客滚船、超大型集装箱船(VLCS)、大型挖泥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等在内的各种高附加值船舶。
10月18日,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也传来喜讯: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开工点火,全面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中国船舶工业正式跨入了大型邮轮建造新时代。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业的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和造船完工量等指标已位列世界首位。
年1月,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
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在当前中、韩、日、欧四极竞争的造船格局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深水岸线等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船舶融资优势和政府的支持政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竞争力的提升,使得中国在三大主流船型的竞争中具有比较充分的优势。
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在自主研发能力方面,我国还不是造船强国,依然处于“大而不强”、在高附加值船型与高端产品上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现状。
当前,中国的造船总量很大,但部分高端船舶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突破,部分高端船型与日韩相比,在关键建造工艺、建造成本及周期还有一定差距。
核心的船用装备还有赖于国外进口,以液化天然气船为例,国产化率不足40%。
比如,在高端船型设计方面,前期基本设计还依赖于欧美设计公司,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系统集成能力还不强。
另外,作为运输船舶最重要的两个技术经济指标——航速和空船重量,部分船型在空船重量上与日韩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尽管在结构设计方面,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舾装件、国产设备以及钢板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精度、标准、规格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空船重量比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在船用配套方面,高端设备核心技术还依赖于国外,高端配套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配套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做优做强的主要因素之一。
比如,液化天然气船所需的围护系统、低温设备目前依赖国外引进,国产化进程缓慢,国内配套企业还不能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此外,我国造船业相较于其他主要造船国的核心优势正逐步消退。
长期以来,近年来,“招工难”等问题日益凸显,造船企业工人流失严重,工人的整体年龄显著偏高,因此未来国内造船工业劳动力成本优势将渐行渐远,中国造船业“由大转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业发展路径明晰
近年来,船舶工业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造船企业的兼并重组成为趋势,很多企业选择通过并购重组,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进而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全球船舶建造速度突飞猛进,船舶建造周期大为缩减。
以前建造一条船2-3年,现在不到一年船舶就可以下水。建造技术提升对船厂集约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研究所副所长李小平看来,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密集创新时代,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先进推进技术、极地装备技术、先进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新材料应用技术等不断涌现,未来船舶装备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更加绿色化、更加安全化、更加深远化的方向发展。
?在智能方面,未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船舶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会思考”的智能船舶使得造船产业的深度价值可以被挖掘,产生增量效益;
?在绿色方面,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船体线型优化、合理的设计航速选择、特殊船型、节能装置、船体结构轻质化、可再生能源应用等,在船舶使用运营中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安全方面,随着装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安全性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全球对深远海资源包括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程加快,欧美国家和极地圈国家等不断开发各种深远海进入、探测、开发的核心技术和高技术装备,为认知海洋、利用海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手段支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中日韩在高端船舶领域的争夺,日本和韩国目前来看仍然走在中国前面,包括智能船舶以及其他一些更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应用,中国造船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
尤其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如何凭借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在技术研发层面不断创新,提高竞争力是中国造船业未来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另外,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这在高度一体化的垄断竞争型国际船舶市场上已显而易见。
中国造船业必须充分意识到,世界船舶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高端产品正在逐渐趋旺。
在高度国际化的船舶市场中,大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国际船舶市场的垄断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大,因而培植世界第一阵营的大型企业,参与国际造船行业的垄断竞争已成为我国造船业不可或缺的手段。
来源:综合整理全球造船业发展报告、中国证券报、人民日报等报道
中国港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