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22.html
文丨周滢滢编丨Luna
文章来源丨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看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教育变革的迫切性,创新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对教育者来说,需要分辨真正有益于孩子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对家长来说,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是否真正顺应时代变化,因为这两者都关乎孩子未来走出校园后的人生发展。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老师认为,一所真正创新的学校,应该是一所课程创新、顺应教学规律、重视师生关系的学校。
今天,各色各样的创新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
目前从形式上来看,可能有这样一些大类别:比如,在校学生规模很小的“小微学校”,引入PBL、STEM等学习方式和课程的民办创新学校,从内部结构入手进行系统变革的公立学校,还有疫情期间冒出来的大量利用线上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学校……
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学校样态面前,家长可能很懵:究竟该怎么选?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创新学校?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教育一定需要创新,才能让孩子应对未来挑战吗?
这些问题请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老师来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沈祖芸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分享作为一名有着26年实践经验的教育研究者,她曾为上海93所新优质学校共同体、北京十一联盟学校、青岛中学等做过战略发展规划,培训了多位中小学校长,还参与了《面向未来的中国K12学习蓝图》这一国家级课题。
年至今,她已连续寻访了多位教育工作者,实地考察了国内多所、国外50多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和20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并将自己的一线调研心得和对教育趋势的判断,整理成年度《全球教育报告》,每年在“得到”平台上发布。
想了解沈祖芸老师的《全球教育报告》
可以登陆得到APP
沈祖芸实地考察过的中小学里,不乏各种各样的创新学校样态,但是在她看来,对创新学校及创新教育的辨别,其实很简单。
“要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称得上是创新学校,就看它的课程有没有变。如果课程结构没有改变,形式上再怎么‘翻花样’,都只能是一种隔靴搔痒。”
此外,擅长从底层逻辑出发,思考教育本质的沈祖芸,通过一线的走访和调研,对教育现状和未来趋势也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世界不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而是按照挑战组织起来的。因此,今天世界各地的学校教育,都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未知世界的能力。”
在将近2个小时的专访里,沈祖芸老师围绕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创新学校的本质特征,以及家长的教育选择等方面,娓娓道来。
沈祖芸为什么教育要创新?教育底层逻辑已经变了从年开始,沈祖芸在她主理的《全球教育报告》里,提出“教育七灯”这一模型,作为观察教育发展方位的基本框架。
何为“教育的七盏灯”?其实就是观察教育发展到什么程度的七个核心要素,即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这七盏灯可以用来观察,一个时代的教育或是某一所学校,能否应对时代转型所提出的需求和挑战。
回到文章开头的困惑:“教育一定需要创新,才能让孩子应对未来挑战吗?”
沈祖芸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能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今天的大多数学校,都还在沿用过去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教育的‘七盏灯’却几乎没变,这正是教育引发焦虑的根本原因。”
理想状态的教育七灯基本盘沈祖芸展示了教育七灯的模型图。从最顶部的那盏灯开始看,当前全球的教育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流水线式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关照个体差异的基于每一个人成长体验的核心素养培育。
但这个教育目标要真正落地,就需要探索如何转变教育者的观念与行为,如何重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何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习空间,还有如何让隐藏在冰山之下的组织系统能够托举起新的文化生态,当然还需要评价体系的调适让变革始终走在目标轨道上。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转变之路。
今天,时代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年新增的9大专业。有氢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等等。难以想象,这些当前需求旺盛的专业,5年前几乎不存在这些需求。
沈祖芸还深入统计了一下,从年到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我国实际撤销的专业高达个,新增专业近个。这就意味着,假如你是一个大学生,很可能刚毕业,所学的专业就没了。
而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更迫切的焦虑还在于,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可能根本没办法应对真实的社会需求;职场上急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学校里又没有教。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位?
因为今天这个日益不确定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已经变了。它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能够面对时代的不确定性,具有强大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对此,沈祖芸有过这样的判断:“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这一特征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明显。
因此,“教育七灯”也必须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而变。
比如,教育工作者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他们不仅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学校组织结构,应该让每个孩子被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