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可金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湖北省地处华中枢纽,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历来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在历史上,湖北作为炎帝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创造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时拓新的荆楚文化,推动湖湘之地在历史上不断革故鼎新,领风气之先。在明清之前,历来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是全国重要的粮仓。
近代以后,随着汉口、宜昌、沙市等城市崛起,交通运输和转口贸易十分发达,“江西填湖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以及外国列强实力的扩张,推动了湖湘文化的转型发展。特别是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渗透,湖北的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地方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交通、金融、财政等重要领域被外控制,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使得湖北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湖北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点区域,将苏联援建的一批重点项目比如武汉钢铁总厂部署在湖北,后来又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重点安排了电力、铁路和汽车制造业等项目,投资兴建了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也使得武汉获得“九省通衢”的美誉,在国内成为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的第四大工业城市。
总之,湖北工业基础好,底盘大,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和规模较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先后获批设立了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4个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汽车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一系列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产业部门。
显然,湖北在对接“一带一路”上有着显著的优势。截止到年底,湖北共有常住人口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湖北有着区域交通之便,拥有拥有“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天河机场国际航线等三大国际贸易大通道,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接南纳北、通江达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同时,湖北是老工业基地,有着庞大的优势制造业产能,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且湖北高校密集,人力资源丰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之首,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四。因此,如何释放湖北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将其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潜力相结合,是湖北省在对接“一带一路”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对此,湖北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意识到要用好长江中游区位优势,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将湖北由内陆腹地打造成开放高地,努力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湖北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的重大机遇。因此,湖北要明确定位,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连接点、促进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的战略支撑点,要突出推动大开放、促进大转型两大主题,以开放促发展,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强调湖北要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科教、水资源等比较优势,争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勇当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构建中部战略支点排头兵。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对湖北的战略定位作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为此,湖北省确立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以构建湖北作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为一元,深入推进“两圈两带一群”(指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即以武汉为主核心,以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带动若干地级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带动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州振兴崛起、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工作平台的战略体系,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尽管这一战略体系听上去有些复杂,但基本上明确了湖北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主导发展战略,也是对接“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湖北围绕打造华中战略支点这一核心,积极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湖北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周边省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进行有效衔接,正在形成一条适合湖北区情的发展道路。
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圈的武汉城市群
环顾整个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国中部地区,武汉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整个中部崛起前景如何,主要看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得怎样。长期以来,在湖北省发展全局中,武汉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格局,经济总量占湖北全省的40%左右,甚至导致了武汉与湖北经济脱节的问题。因此,湖北对接“一带一路”,应首先打好“武汉牌”,要鼓励武汉与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充分释放武汉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武汉为世界一流城市,步入引领全国发展的第一梯队。同时,武汉也要重视加强与湖北省内地台地区的对接,加强武汉城市群协同发展,与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一起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圈,塑造长江中游地区的强大经济增长极。
武汉地处华中要塞和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推动武汉城市群经济圈对接“一带一路”,必须重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在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京广高铁与沪汉高铁在武汉交汇,14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将武汉城市群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紧紧相连,从武汉出发的汉新欧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也为湖北架起了向西开放的桥梁,让武汉成为全球货物运转中心。在水运方面,武汉是长江黄金水道的枢纽港口,武汉新港已经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首个亿吨大港,是川渝陕豫湘等省市内外贸集装箱的目的地港和中转港,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跨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并且开通了到东盟四国的试验航线,使武汉成为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在航空方面,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余条。省内有航线通往省内及省外和国际航线共20余条。不难看出,武汉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对接“一带一路”的有力条件,建议湖北省和武汉市牢固树立大开放、大通道和大平台的思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畅通公、铁、水、空、网通道,将中西部地区与世界连接在一起,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决定了武汉可以成为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广袤国际市场的最佳中转点或分拨点,武汉具有成为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的绝佳条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将武汉形容为“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意即在此。因此,伴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快速推进,武汉还要加快推进国际商贸物流大通道建设,利用中部地区最成熟的“两纵两横”四条物流大通道,全方位打通了长江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沿海城市的海铁、公铁、铁水、多式联运通道,致力于建成华中物流中心,打造中西部地区国际货物进出大通道,努力跻身物流产业的“国家队”,为武汉成为跨国商贸物流中心和仓储基地。建议武汉市依托天河机场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武汉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推动武汉、黄石和宜昌三大保税物流中心的协同发展,积极建设若干保税物流园区、产业聚集区、货物集散地和综合运输枢纽,加快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园区(中心)空间布局。特别是重点加强滚装多式联运、大宗物资及进口商品水铁(公)联运、电子产品公铁联运(公水联运)、中西部陆地港武汉水港公水联运、中部地区国际公铁联运、国内国际快件多式联运、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物流通关便捷性和运营效率,助力武汉商贸物流大通道建设。
鉴于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优势,武汉在对接“一带一路”时要抓住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突出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以构建产业体系新优势,打造武汉经济升级版。建议武汉市着眼于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深入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为核心,加快实施“创谷”计划,支持东湖高新区等园区打造互联网+制造产业园,建设武汉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和世界智慧城市。同时,以海外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园区与基地合作,鼓励武汉企业走出去,升级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打造“中部临空经济先行区”,推动建立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武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此外,武汉还要大力加强武汉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在武汉三镇的基础上,推动武汉与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孝感、仙桃等周边中小城市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建武汉城市群经济圈。建议武汉推进与长沙、南昌等城市群的协同发展,通过推进住房公积金实现异地互认、交通治理异地互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互联互通等,全面融入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圈规划,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的汉江经济带
在振兴大武汉的同时,湖北对接“一带一路”还要打通陆地上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大通道,尤其是向北对接中原城市群经济圈、向西对接关中城市群经济圈以及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的欧亚经济走廊,这对于实现武汉东西两面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条经济大通道上,打通武汉通往鄂西北地区随州、襄阳、十堰等城市,进而对接关中城市群经济圈,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任务。
除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外,鄂西北地区有两张牌可打,一是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二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的十堰“汽车城”,还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襄阳,汽车、武当山、汉江水都是令世界倾倒的重要名片。尤其是古城襄阳,是连接武汉和西安的枢纽城市,已经具有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年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城市、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议湖北省以襄阳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城市,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襄阳-十堰一体化,在鄂西北建设一个襄十经济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同时,支持襄阳、十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创新基地,支持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研发、孵化等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将十堰和襄阳建设成为双创示范基地。
在推进襄阳和十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襄阳依托“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地理交通之便利,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目前,襄阳市形成了襄阳北、襄阳西、襄阳东及南部的余家湖等重点物流园区为核心架构的网络布局,在发展物流仓储园区和基地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襄阳市依托“一江三线”,打通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物流园区体系,助力襄阳跨越式发展。所谓“一江”,就是通过公路到武汉,经过长江黄金水道,向东出海,到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三线”,即襄阳-宁波铁海联运线,向东南直接出海,到达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襄阳-阿拉山口铁铁联运线,向西直接出境,通达中亚、欧非;襄阳-满洲里铁铁联运线,向北直接出境,到达蒙古、俄罗斯及欧洲。
鄂西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镇。在推进襄十经济区创新发展和物流通道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也是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建议湖北省推动鄂西北各地市旅游景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共建旅游联盟,在规范生态文化旅游治理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提升,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明珠。
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湖北长江经济带
除了鄂西北的襄十经济区外,湖北省另一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地区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和荆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宜昌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江航线、3条铁路、5条高速贯穿辖区,是湖北省重要的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多年连续位居湖北第二位。尤其是三峡大坝建成后,宜昌黄金水道成为一条连接重庆、湖北的水上高速公路,昔日的川鄂咽喉成为承东启西,国家东、西部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加上紫云铁路、翻坝铁路等若干铁路干线通车,使宜昌成为南北畅连、东西贯通铁路大动脉上的交通节点,是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结合部,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往、东西资源要素对流的交汇处和过渡地带。建议湖北省和宜昌市牢固确立三峡航运中转中心的定位,努力打造宜昌成为长江流域新的增长极,特别是突出“港口优先发展”的战略,确立以港兴城和港城同兴的思路,将宜昌港作为内陆地区的自由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共同发展,打造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共同对接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除了宜昌外,荆州也是重要的节点城市。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三国时期为兵家必争的富庶地带。近年来,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轻纺织基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荆州的地理区位优势很快就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尤其是国家级荆州开发区,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众多产业借助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机遇获得了迅速发展,因此,建议荆州市确立以“壮腰”的发展思路,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瞄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着力打造荆州开发区、江陵煤电港化园区、华中农高区三个千亿产业园区,将荆州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钢腰”。
在支持宜昌和荆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湖北省还要积极推动荆州-荆门-宜昌一体化,依托长江水道、铁路枢纽及三峡机场等交通枢纽,立足江南和江北两个翻坝物流运行系统,重点建设10大物流产业园,建设三峡物流中心。建议湖北省探索推动荆昌一体化的思路,鼓励荆州、宜昌和荆门深化协同发展,在坚守长江生态红线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确立抱团取暖的精神,在鄂西地区打造一个区域增长极,从而将成渝经济圈与武汉经济圈连为一条线,共同助力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总之,作为华中内陆大省,坐落在江汉平原的湖北省对于连接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中部地区崛起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支点地位。因此,在对接“一带一路”时,湖北省必须牢固确立中部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战略定位,通过振兴大武汉、推动鄂西北襄(阳)十(堰)一体化和鄂西荆(州)宜(昌)一体化,打造湖北一体两翼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湖北就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进而支撑起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进而汇入“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与评论思想创造价值长按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