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癫疯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6820983.html
作者:许华江
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在巴黎发表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倡议是在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原则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用航空器、交通、农业等领域,将中国的制造能力同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进行优势互补,为第三国提供高水平、高性价比、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实现“三方共赢”的良性发展之路。
作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球知名的承包商,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港湾)及时响应国家战略的号召,积极探索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模式,联合法国博洛雷集团(BOLLORE)和法国达飞海运集团(CMA-CGM)组成联营体共同运营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集装箱泊位。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既发挥了中国港湾在港口建设和维护方面的专长,又充分结合了法国博洛雷公司的港口运营、水陆物流的优势和法国达飞公司的航线及船货资源的优势,将中法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倡议在喀麦隆得到落实。
克里比深水港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由中国港湾承建,于年6月开工,年6月竣工,合同额约为4.98亿美元。年9月,中国港湾与法国博洛雷集团和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组成的联合体——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集装箱码头运营公司(以下简称运营公司),中标克里比深水港集装箱码头25年特许经营权。年3月2日,克里比深水港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运营。
第三方合作机遇
一、树立了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典型
克里比深水港是喀麦隆有史以来第一座深水港,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大大提高了喀麦隆集装箱港口的营运能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中喀两国之间的友谊,也成为深化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典范。
本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为非洲中部内陆国家提供便捷出海口,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和人员的流动,扩大区域内贸易量,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将对非洲中部经贸一体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加快非洲“三网一化”建设,夯实非洲经济发展的基础
克里比深水港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作为非洲“三网一化”建设的标杆,以此为例,逐步完善构建非洲国家的水路联运网、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推进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吸引大量中资企业及当地企业入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和非洲的各自优势,促进两地各地的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加深两地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协作共赢。
三、极大增强喀麦隆债务还款能力并且保证政府收益
按照运营公司和喀麦隆政府签署的特许经营权协议规定,港口运营的不同阶段均有最低运量担保。按照运营合同,基于运营公司最低保证箱量预测,在25年运营期内运营公司需要向政府支付特许经营费16亿欧元。这不仅可以还清用于项目建设的贷款资金,而且还可以获取巨额收益。
四、以港口为支点,推进“前港-中区-后城”一体化发展
“建港兴城,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克里比深水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可以直接带动后方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大批企业到物流园投资设厂,促进大量工业和商业项目落地。物流园区的建设又可以直接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提高和稳定就业率,带动金融、邮电、通讯、餐饮等配套行业的协同发展,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前港-中区-后城”一体化发展,实现港口城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
五、促进公司“由工转商”,实现项目投建营一体化的落地
中国港湾与法国公司合作,不仅共同开发了第三方市场,而且也延伸了自身产业链,实现了从项目承包商到项目运营商的转变,不像传统承包商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开辟“根据地”,参与到了港口的管理运营中。同时,中国港湾还深度参与克里比港区的发展规划,参与疏港路的投资和建设,签订了港口物流园区的投资协议,积极协助政府开展政策指定和招商引资。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国港湾确立了以投资拉动建设、以建设促成运营、以运营促进发展的经营模式,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践行中交集团的“五商中交”战略。同时,联合国际上具有优势产能的企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彼此共赢。
面临的挑战
一、公司企业背景、文化的差异导致经营方式和理念差异
法国公司在港口运营方面经验丰富,战略目标清晰,产业链比较完整,物流业和港口运营互为依托,并且愿意围绕港口加大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法国公司作为私营企业,其项目代表或者相关负责人被授予更多权限,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决策周期较短,决策速度较快。
中国港湾从创立伊始就大力发展海外业务,核心业务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方面,海外港口运营投资业务尚在起步阶段;作为中交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港湾需要按照国资委和中交集团下发的制度和办法开展投资业务,各项事务的决策要经过层层审批,决策速度与合作伙伴相比较慢。
鉴于上述企业各自的特点,中国港湾在运营过程中对潜在风险的判断以及对风险偏好程度,与法国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也导致双方在运营公司内部决策过程中有不一致的意见。
二、合作经验不足、在合作初期价值不明显
从年合作伊始,中国港湾对于法国公司的战略意图不够充分了解,自身虽然在重大问题具有一票否决权,但是在合资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能充分在合资公司中发挥作用,不能够为其他股东创造价值,处于相对被动“跟随”状态。
虽然中国港湾在科特迪瓦、加纳等国家和这些法国公司均有合作,但是在上述国家和项目上,和法国公司的合作更多是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双方在新业务合作模式下的角色转换不到位。
三、风险管控存在较大挑战
本项目是中国港湾与法国公司首次在喀麦隆合作的项目,也是中国港湾在中部非洲开展的第一个港口运营项目。中国港湾面对新地区、新模式、新合作伙伴,面临着更高的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等。在项目实战谈判过程中,缺乏对于当地法律、法规、不同投资方式对应不同法案的学习与了解,没有及时应市场变化及其风险进行提前预警。
四、从传统承包商向运营商的身份转换
运营项目较工程承包项目周期更长,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在制定投资决策的同时,需要以更开阔、更前瞻、更系统的思维围绕港口运营制定长期规划与战略。中国港湾作为对外窗口和平台,可以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挖掘并创造需求,真正打通产业上下游,围绕港口运营建立完整健康的产业链,由点及线,再由线到网,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国资委“投、管、建、营、退”要求当中的“管、营、退”,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第三方国家配合不利
在项目实施和运营过程中,第三方国家政府办事效率不高,给项目建设运营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以本项目为例,第三方政府在项目建设初期承诺将配套建设项目后方供水供电、海关、物流设施等等配套生产及生活设施,但随着时间推进,外方并未按前期约定时间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或配套工作进度相对滞后,给项目后期运营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困难。
实战经验
一、与合作方加强沟通、增强理解
对于企业体制及背景所造成的问题,中国港湾一方面加快自身审批流程,积极沟通协调上级单位;另一方面增强自身透明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合作伙伴介绍公司管理体系、审批流程,坦诚交流自身面临的局限性,增强双方的理解。
二、“合作”与“博弈”共存,获得尊重
合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为股东创造财富,但是在过程中各方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中国港湾根据前期了解到的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在确立自身核心利益、运营公司核心利益的同时,梳理合作伙伴可能存在其他的利益,分析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并及时规划解决方案。在确保自身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秉持“舍、得”的理念,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化为“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多赢和共享”,适当放弃某些非核心权益,以此在和合作方的博弈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建设性,从而赢得了各方对中国港湾尊重。
三、整合资源,结合运营公司情况投入资源,增强自身价值
合作若想长久,需在彼此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相互创造价值。中国港湾围绕“打造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一体化服务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一理念,真正知道自己“有”什么、对方“要”什么、契合点是什么,整合自身资源,根据运营公司遇到的问题在关键点上投入资源,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港湾充分利用和政府的良好关系和在当地的优良信誉,以股东身份架起政府和运营公司之间桥梁,成为双方沟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纽带。
同时,基于与各方建立的良好关系,中国港湾可以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及时规避可以遇见的风险,大大提高港口运营的风险管控能力。通过合作,中国港湾和法国公司的合作模式已经由最初的法国公司“通知”中国港湾逐渐转换为“事先征求意见”,并且中国港湾的意见越来越被董事会所重视。
未来建议
首先,为促进中法企业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希望中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提供第三国的风险点和相应的风险策略分析,及时分享官方准确的国别风险提示资料,从而有效降低新国别、新市场带来的风险。
第二,两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搭建更广泛的合作平台,促进中法企业在项目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和投资等全过程的交流和优势互补,使法国企业在创新、经营、科技、法律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与中国企业在产能、基建、资金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促使中法两国企业在第三方国家新项目、新市场开发中携手共进、卓越发展。
第三,中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合作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以本项目为例,投资的决策依赖于前期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历史物流数据、宏观经济增长预期、外贸数据、航运数据等等。这些资料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收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昂贵。所以,希望两国政府可以合作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以便中法两国企业合作高效开展投资项目。
最后,中法两国企业应该加强项目合作,促进人才交流、业务交流。通过具体项目相互磨合、优势互补。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相关企业的经营范围,加深专业管理水平,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同时也能帮助第三方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劳动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实现中、法、第三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港湾中部非洲区域管理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