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
本报耗时月余分赴汕潮揭,寻踪溯源按图索景解读长卷
走马山河数百里
喜读潮汕胜景图
五山在这里叠翠;三江在这里交汇,潮汕大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
这就是《潮汕胜景图》!甫一亮相就让潮人为之颔首赞叹。它不仅仅是一幅浓缩着潮汕八百里锦绣河山、人文风情的国画巨作,更是一部寄托着百名艺术家和千千万万海内外潮人思乡情怀的史诗。长60米、宽1.4米的《潮汕胜景图》构筑起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汕潮揭百姓一眼便饱览了潮山潮水的秀美,也读得懂家乡绮丽的人文风情,更加深了游子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携手绘就艺术经典
展现厚重潮汕文化
潮汕地区,面向大海,通达闽粤;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年,汕头市委从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邀请潮籍知名画家集体创作百米画卷《潮汕胜景图》的构想。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以艺术的形式呈现潮汕大地的自然胜迹、人文图景和文化魅力,并通过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显要位置永久陈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经典。创作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特邀中国美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许钦松领衔。
由海内外百多位潮籍画家历经四年时间倾力创作的《潮汕胜景图》可谓一项浩大文化系统工程。该图以“三江五山”为骨架,“青山绿水”为基调,而“潮汕文化”就是其魂魄。蕴含其中的,有诸如韩文公祠、揭阳学宫、汕头大学等文化地标建筑,还有别具一格的潮汕民居建筑群等,所绘的虽然是年的景物,但表现的却是一种延绵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长卷全景展示一种地域文化的厚重,在全省乃至全国是罕见的,对于传承潮汕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不只是潮汕地区的盛事,也是广东乃至中国的文化盛事。”中国美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推移,这幅画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他认为,把大潮汕的理念,把家乡的一山一水、风土人情浓缩在一张画里,为这个时代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体现了画家对社会的担当、对发展民族文化的担当,必将成为历史的一个深刻印记,成为留给后人的瑰宝。
南澳大桥
文化凝聚人心侨心
构筑潮人精神家园
潮汕人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执着的家乡归属感,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节俭自律、吃苦耐劳等优秀传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海内外一百多位潮籍画家用四年时间集体创作这幅国画长卷,这就是潮汕人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体现。
画家来自五湖四海,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主创团队既要解决在一张画卷上有机融合百名画家百种风格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创作时间的问题。这是十分困难的挑战。但是,潮汕人骨子里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创作过程很多难题迎刃而解。经过四年来的艰苦卓绝、千锤百炼,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的鸿篇巨作。通过画卷创作,更激发起海内外潮人的浓浓乡土情怀,引发在外潮籍乡亲对家园美好的思念与回忆,构筑了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徐徐展开的画卷大气磅礴,震撼的是观众的内心,提振的是精神与文化自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吹响汕头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号角,这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有责任,有担当,海内外潮人有积极的文化认同感,广大干部群众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以文化凝聚人心侨心,以文化引领发展,对汕头而言,这幅画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寻踪溯源按图索景
揭秘解读长卷寄情
为了还原画家笔下的潮汕胜景,揭秘解读长卷寄情,本报编辑部专门组织了强大的采写队伍,耗时月余,沿着画家写生取景的足迹分赴汕潮揭等地,登高山,进古城,探海湾,溯江源,追流问踪,按图索景,采风拍照,逐一揭秘、解读画卷中的景点。我们寻踪溯源至潮汕屋脊凤凰山,登临天池,领略潮汕名山的奇险隽秀、无限风光;我们登上桑浦山,用镜头记录绝美山景,展现山下高等学府——汕头大学的校园风光;我们攀登大南山,用相机定格它的恢宏大气;我们从潮州古城沿韩江顺流而下,探寻千年韩水文脉,饱览母亲河的秀丽景色;我们多次登上礐石飘然亭,喜看汕头内海湾的无限风光……我们一路车轮滚滚,风尘仆仆,采风记事,记录潮汕风景名胜,感受家园的迷人风情。
今天,本报将分“魂、山、江、海”四部分,看图说话,图文并茂向读者立体介绍《潮汕胜景图》创作的感人故事,以及画卷的主要架构和蕴含其中的文化传承,让百姓读懂画卷,激发起爱我潮汕山水、共建美丽家园的深厚情怀。
本报记者赵令蔚黄颖陈晓敏
凝众家心血绘五山之魂
广东画院画家畅谈“五山”创作心路历程
年12月,《潮汕胜景图》这部凝聚着潮汕百名艺术家创作心血、浓缩着潮汕八百里锦绣河山、人文风情的大型国画长卷,历经四年的创作修改、千锤百炼后,终于横空出世。画卷以潮汕地区的“三江五山”为整体骨架,其中,大北山、大南山、桑浦山、凤凰山、莲花山“五大山”贯穿长卷左右,气势磅礴,成为整幅画卷的“生命之脊”。
谈起《潮汕胜景图》中“五山”创作,广东画院画家、画卷主创人员陈映欣意犹未尽。“大北山大南山的大气、凤凰山的毓秀、桑浦山的奇特、莲花山的超脱凡尘激荡着我们的创作灵感,可以说,‘五山’的创作凝聚了画家智慧和心血。我们是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各尽所能展现潮汕大地的‘山之魂’。”陈映欣如是说。
汕头
用脚步丈量家乡大地
用内心感受潮汕大美
“《潮汕胜景图》是一幅由百名潮籍知名画家共同完成的家乡胜景图,它的作者拥有特殊的身份,既是“家乡人”,也是创作者。对于这种双重身份,陈映欣认为“这是一个优势”。陈映欣告诉记者,此次集体创作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潮籍画家对潮汕地区的各种题材都比较熟悉,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大家都是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感恩之情的。
“由于家庭的关系,我童年时随父母离开家乡,十几年后才回到潮汕地区。虽然是少小离乡,但家乡的山山水水,记忆中却是很清晰的,且时时在梦境出现。”在陈映欣心中,家乡澄海的韩江、莲花山,一直都是天下最美的风景。他还记得,当年随父母离开故乡时,是乘坐小船沿韩江去东里镇搭车的,那时的韩江清澈见底,家乡的好山好水在他儿时的脑海中是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
作为《潮汕胜景图》的主创人员,陈映欣与其他画家在创作前期奔赴潮汕各地采风,搜集创作素材,他们走访了凤凰山、大南山等潮汕地区的好山好水,用脚步丈量家乡大地、用内心感受潮汕独特的美,将对于家乡的热爱和感恩倾注笔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
”揭阳局部
凸大北山大南山之雄
绘凤凰桑浦莲花之秀
年5月至年初,汕头市委宣传部组织有关文史专家、美术界人士多次进行研究、探讨,从潮汕地区的自然风光、经济建设、文物胜迹、潮人俊彦等方面提炼创作元素,形成了创作方案和初步创作构思,并于年6月,在汕头举行《潮汕胜景图》创作启动仪式。根据方案,《潮汕胜景图》以潮汕地区的“三江五山”为整体骨架。具体构图上,以五大山贯穿画卷左右,包括揭阳境内的大北山、大南山,汕头境内的桑浦山,潮州境内的凤凰山、莲花山;以三条江贯通画卷上下,从左到右呈扇形展开,练江、榕江、韩江由上至下汇聚至汕头出海。
陈映欣表示,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是潮汕人的“生命之源”,大北山、大南山、凤凰山、莲花山、桑浦山“五山”是潮汕人的“生命之脊”,它们顶天立地、川流不息的精神,就是潮汕人的精神。“《潮汕胜景图》基本上是以‘三江五山一平原一海洋’为格局展开叙述的,基本构图是‘高——低——平——海’,其中有河流穿插,城市座落期间。”陈映欣告诉记者,潮汕地区山水总体比较平缓,怎样在平缓中求奇崛,在平淡中求丰富,需要画家的艺术加工,需要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艺术创作,在这方面,画家们花了许多心思。经过画家们集体研究讨论,在“五山”创作上着重突出各自特点、各自灵魂:大北山、大南山的大气;凤凰山的毓秀;桑浦山的奇特;莲花山的超脱凡尘。
在确定“五山”创作的重点后,画家们采取了分工协作、各展所长的方法,从整体布局和协调性入手,一点点画开来。陈映欣告诉记者,长卷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人文景点为亮点,把历史名胜跟现代建筑有机连接,写实跟写意相结合,具体和虚幻互相转换,力求表现出各名胜、各景点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在有限的画面中呈现大潮汕丰富的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每个部分由最熟悉的画家进行创作,最后再由几位大师从总体上进行统筹把握。
给家乡父老满意答卷
为潮汕留下文化瑰宝
◆◆◆◆
集体创作是一种难度极高的创作方式,而一百多位画家共同合作一幅巨大画作,更是极为罕见,难度可想而知。《潮汕胜景图》成功完成到底有什么秘诀呢?“虽然作画时是你画一块我画一块,你一笔我一笔,但都能做到水乳交融,配合无间。”陈映欣表示,虽然参与创作的画家多达百名,但大多数画家都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大家能够依据自己的判断找到与其他人合作的方式。组织方也会根据某位画家的特长,建议其绘制某个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来自潮汕各市的画家主要负责本地山水景点、人文景点的绘制,他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有很多笔触由于整体协调的需要,在后来的创作中被覆盖掉,但正是由于他们前期的艰苦工作,才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个效果。”陈映欣认为,这幅巨作的成功完成,既是画家们协作的结果,也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结果。因为大家的目的、心愿只有一个:画好《潮汕胜景图》,给家乡父老一个满意的答卷,为潮汕留下文化瑰宝。
◆◆◆◆
本报记者黄颖林蓁
潮州湘子桥
描三江锦绣
传千年文脉
众大师妙笔连缀韩榕练胜景尽收眼底
上善若水,滋养万物;奔流入海,泽被两岸!
放眼《潮汕胜景图》,韩江、榕江、练江贯通画卷,扇形展开,山水相绕,顾盼有情。三江各有发源,一致流经潮汕大地,或迂回蜿蜒,或奔涌滔滔,汇聚至汕头出海。沿江流域,山水形胜,钟灵毓秀,孕育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潮汕文化。
近日,记者按图索骥,实地采风三江流域,追寻画家的脚步,丈量家乡大地,感受潮汕大美,感悟蕴藏其中的文脉传承。
一桥卧韩水两头皆胜景
《潮汕胜景图》的创作范围以饶宗颐教授《潮州志》对“潮汕”的命定和区域沿变史实为依据,即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因而,画卷中的韩江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出,已是入境潮州。浩浩江水一路向南,汇合了凤凰山的溪流之后,穿过金山大桥,至潮州城外江面豁然开朗,烟波浩渺。
韩水入潮,不但养育了两岸万千民众,更传承着汉唐以来的千年文脉。潮州城外的江面上,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横跨韩江,“十八梭船廿四洲”独特风貌和神话般的传说一直为潮汕人所津津乐道。桥的两头则连接两处文化胜景,东为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西是修旧如旧的广济楼,均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潮州画院院长陈骏告诉记者,为了浓墨重彩地展现韩江两岸人文景观,他颇费了一番思量。虽然陈骏熟悉潮州地理风貌,经常写生了解实景,广泛研读相关资料,对潮汕胜景图的总体布局和潮州部分的创作算是胸有成竹。但是,要表现潮州古城的风韵和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诸多的元素在一张画卷上体现出来却不是一件易事。经过反复构思,陈骏巧妙地调整入画视觉角度,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从笔架山往古城方向布局。
如此一来,从韩文公祠、广济桥、广济楼延伸入古城,从牌坊街到人民广场,右面展现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鳄渡秋风乃至金山大桥等,左面则渐次铺陈韩江大桥、凤凰时雨、韩江水利枢纽等,使古今景观时空交融。古城八景与现代地标浑然一体,尽收眼底。
古港“红头船”“海丝”传精神
自凤凰洲以下,韩江分流进入下游三角洲平原。为了突出樟林古港历史文化价值,画家们对韩江的入海做了艺术提炼。“画卷中韩江在澄海樟林古港出海,红头船就是特色符号。”陈骏告诉记者,清朝中叶的樟林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重要起源地之一。当年的樟林港,樯橹似林,商贾如云,千千万万的潮人先辈就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对于这一历史见证地、华侨文化发源地,极尽描摹也不为过。
樟林古港方圆仅2平方公里,百度百科对它的描述是:“樟林,广东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的一个小村,上世纪初,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从启航第一艘“红头船”到名扬世界、誉播南洋,离不开它地处韩江下游三角洲水网交错、河海交汇的特殊地理优势。
徜徉在樟林古港新兴街,虽不见两个世纪前的繁华,但古色古香的清代货栈风韵犹存。如今这里正开发成潮俗文化旅游胜地,古老的港口又焕发出年轻的风采。陈骏表示,在画卷中体现潮人“过番”的历史见证地,既宽慰了海外侨胞对故土的念想,也是对红头船精神的一种传承。
江河入海流三市一家亲
“三江”是《潮汕胜景图》骨架的重要构成,以“水”为脉络,起到了联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纽带作用。三江最终汇聚至汕头出海,呈现出大潮汕的同源性、地缘性和整体性,展示了汕潮揭三市血脉相连、文化同宗、和谐一家亲。
陈骏院长在讲述练江的流径时说,练江从普宁大南山五峰尖发源,川流而下,以蜿蜒如练而得名。一路流经流沙、峡山等重镇,哺育了练江平原,最终在汕头潮阳海门湾出海。其间绕流多处胜迹,画中虽说只凸显了古莲花峰的视觉效果,但也充分说明了“水”在画卷中纽带作用。
以江河为脉络,串起的人文景观,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画卷主创人员、画家黄战生接受采访时说,《潮汕胜景图》上的一景一物,都是多位文史专家和美术界人士经过多次研究,从潮汕地区的自然风光、经济建设、文物胜迹等方面提炼出来的创作元素,这些元素的共同特点是:体现潮汕独特的风景、社会、文化特色。
记者实地比对画卷中的榕江流域,发现榕江入画之处就是揭阳榕城,其来处虚化在群峰和云雾之中。在画卷中的榕城,又以艺术夸张手法突出揭阳孔庙这一特殊的文化地标,打破时空界限,使文化传承古今交融。榕江自榕城之外由西向东南流至汕头市区牛田洋进入内海湾,此处着墨则是凸现了榕江“黄金水道”和“状元港”的历史美誉。
《潮汕胜景图》正是潮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呈现。“不过,国画长卷毕竟不是地图,不能全部以景物来铺排,也不是景物的简单拼装,它更注重意境和味道。该图除了是一幅艺术精品,它还将承载潮汕人的乡土情怀,让海内外潮人在欣赏它的时候,能够留下念想。”中国美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许钦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潮汕胜景图》应有的艺术高度。”
本报记者林文龙
古莲花峰局部。
展大海气魄显潮汕精神
主创画家饱含深情详解画中海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大海之于潮汕,是一个鲜明的象征符号。凝聚着潮汕百多艺术家创作心血、历经四年的创作修改完善、千锤百炼后横空出世的《潮汕胜景图》,中间部分就是以大面积留白处理的大海,既与画中的山川浑然一体,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看《潮汕胜景图》,听大海的声音,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从心灵深处澎湃而来……
“海,让人联想到潮汕人宽大的胸怀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气概。”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画卷主创人员李东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对潮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深刻的理解。谈到《潮汕胜景图》中关于海的部分的创作,李东伟感触颇深。
突破传统长卷中融入海的元素
在礐石飘然亭上极目眺望,内海湾的美景一览无遗,对面市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化城市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现实的美景,被“复制”到《潮汕胜景图》中,别具韵味。从横跨内海湾的礐石大桥、海湾大桥,到连接海岛的南澳大桥,从港口、货轮到扬帆出海的渔船,这些滨海城市的独特“符号”,在《潮汕胜景图》中也是“对号入座”,颇具美感。
“传统长卷一般以山水为主,很少出现海的元素。但潮汕是沿海地区,我们在《潮汕胜景图》的创作中加入各种沿海的元素,像跨海大桥、货轮、港口等。可以说,这是在传统长卷的基础上所作的创新。”李东伟告诉记者,如何在画卷中表现“海”的元素,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画卷创作必须表现好潮汕文化的海洋性、开放性等特征,所以必须有所突破。像画中的汕头,礐石大桥、海湾大桥、现代建筑等等,这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是极少出现过的。然后,海边还有大货轮、港口等等,一直到沿海,一直到南澳大桥,通过海水的抽象连接,虚实结合,画出意境,体现大汕头特色,表现汕头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展现她从一个传统的渔村到眼前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貌。
留白处理表现海的博大和包容
《潮汕胜景图》以潮汕地区的“三江五山”为整体骨架,以青山绿水为主基调,以潮汕人文为灵魂,通过艺术的手段呈现潮汕大地的自然胜迹、人文图景和文化魅力。所绘的虽然是公元年的景物,但表现的却是一种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神。潮汕文化的本土性、海洋性、华侨性、开放性、群体性等特征,通过这部艺术巨制一览无遗、生动呈现。
李东伟认为,《潮汕胜景图》以榕江、练江、韩江穿括于大南山、大北山、桑浦山、凤凰山、莲花山间汇入大海,山是内陆的延续,江是贯穿链接的血脉,海是潮汕走向世界的通道。他告诉记者,《潮汕胜景图》画面以大面积留白,于画的中间,表现海的宽阔、博大、包容,增强画面的通透感。也正是这片大海的表现,更显示山川的浑厚透色,更突显穿插于其中的各地古今胜景,让人感受这片热土的过去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未来。
背山而面海。正是这种生存现实,促使潮人迸发出强大的向外拓展能力和强烈竞争力。“红头船”漂洋过海闯世界,正是潮人文化中开拓进取、海纳百川、创新开放精神气质的生动诠释。“海,让人联想到潮汕人宽大的胸怀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气概,潮汕人对海的依恋和情感,正是潮汕人文精神、生活智慧和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李东伟说。
团结协作胜景图凸显潮汕味道
多情山水美如画。“画卷非常气派、清新。这样的长卷,不要说在潮汕,在全国也是很少见。”李东伟表示,《潮汕胜景图》的创作,是对潮汕古今的记录,是潮汕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集中体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主创画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为胜景图的问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自四面八方的潮籍画家集体参与创作,使作品更完美而且更有潮汕味道。李东伟介绍,为集体创作好这一鸿篇巨制,承办方用半年时间组织主创人员深入潮汕大地采风写生,搜集创作素材,拍摄了照片多张,创作手稿近万张。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李东伟表示,通过实地采风活动,更深层次了解、考察潮汕文化的根基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是如何融入的。“正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潮汕情结,所以此次画卷创作虽多达百余画家参与,但画面毫无割裂感,和谐统一,一气呵成。”
这,就是携手协作、抱团共创伟业的潮汕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本报记者赵令蔚
题跋
提名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