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囊息肉

被患者誉为白癜风克星 https://m.39.net/pf/a_5777829.html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一类病变的总称,指的是胆囊腔内息肉样的突起物。总体上分为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其中良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恶性息肉指的就是胆囊癌。

良性息肉有那么多种,有什么不同?

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是胆固醇沉积的一种表现,体积通常小(1cm),且散发。通常是脂质如甘油三酯、胆固醇前体和胆固醇酯在胆囊黏膜内异常沉积所致。脂质在细胞内的积聚,会形成黄色结节。结节较小时使胆囊粘膜形成粗糙、颗粒状外观,出现在充血黏膜的胆囊上,似“草莓样胆囊”。结节较大时可形成息肉样外观。

胆囊腺肌瘤病比胆固醇性息肉少见。组织学上胆囊黏膜过度增生、肌层增厚和壁内憩室。虽然被称为“腺肌瘤病”,但该疾病并无胆囊上皮的任何腺瘤性改变。有研究显示,腺肌瘤病与胆石症有明确的联系,89%的节段型腺肌瘤病患者具有胆石症。腺肌瘤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胆囊癌患者切除的胆囊中可发现腺肌瘤病。

炎性息肉非常少见,在超声检查时表现为无蒂或有蒂,大小通常为5-10mm。但也有大于1cm的炎性息肉,这种大息肉可与胆囊癌混淆。在组织学上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组成。

刚说的三种息肉都是良性、非肿瘤性息肉。还有种良性、肿瘤性息肉。在这个分类中,最常见的是胆囊腺瘤性息肉,但总体上还是很罕见。这一点与结肠腺瘤性息肉不同。虽然其真实发病率不详,但大多数病例系列研究报道的发病率都小于0.5%。腺瘤被认为能进展为腺癌。其恶变风险与息肉大小相关。在日本的病例研究中,小于1.0cm的腺瘤病变中癌的发生率为6%,而1.0-2.0cm的腺瘤中这一发生率为37.5%。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胆囊息肉,依据组织学来源,又区分为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等,这些类型就更罕见了。

这个怎么得的,以前可没有啊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都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我没有症状,不然早发现了

确实,大部分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只是体检普查时,做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的。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闷胀不适,尤其在高脂饮食后更为明显。

但如果胆囊息肉长在胆囊的出口处,例如胆囊颈部的息肉,则有可能阻塞胆囊管,或者息肉脱落,堵塞了胆管,则有可能引起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当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不能一概而论。没有必要紧张,大部分息肉还是属于胆固醇性息肉,是种良性病变,定期随访就可。警惕的是部分胆囊息肉。对于息肉较大,或常规超声难以评估的,还需进一步检查。如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彩色信号的存在、信号模式、阻力指数、尤其是血流速度,及造影剂的对比等,有助于鉴别胆囊息肉的性质,如为恶性,还能检测出肝脏浸润和转移情况。内镜超声能经胃壁对胆囊成像,避免了皮下脂肪对超声的有害衰减或肠道气体的干扰,这些优点使得内镜超声在鉴别息肉方面比经腹超声更准确。另外,对于较大的息肉,其他辅助检查如增强CT/MRI、甚至PET-CT/MRI均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专业文案提供:巩子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cx/14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