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榆林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榆林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化工经济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设计的领域广泛,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应从产业政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聚力促进。本文基于年榆林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榆林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榆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榆林工业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榆林市是一个矿产资源供给丰富的能源大市,长期以来依托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工业总量构成及规模变化有着明显的能源城市特征,而且在资源初始供给较为充分和长期以来优先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以能源工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结构。年榆林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榆林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企业户数大幅增加,从业人员增减平稳,能化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经济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凸显。

1.工业企业户数大幅增加,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强劲

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个,较年末增加个,增幅达到62.4%。

从企业控股类型看,私营企业占领半壁江山。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个,占99.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个,占0.02%;外商投资企业7个,占0.14%。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34个,占全部企业的0.7%;集体企业24个,占0.5%;私营企业个,占59.6%。

从工业的三大门类看,制造业企业占比最大。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个,制造业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个,分别占23.2%、66.3%和10.5%。在工业行业大类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3.0%、12.8%和11.9%。

从企业规模看,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户,其中大型企业32户、中型企业户。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实现利税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1.7%、79.3%、81.0%。大中型企业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其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增减平稳

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比年末减少人,下降3.7%,增减变动基本处于平稳区间。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外商投资企业占0.4%。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3.9%,集体企业占0.6%,私营企业占27.9%。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41.5%,制造业占4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11.5%。在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34.8%、11.1%和10.8%。

3.工业发展仍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户,重工业户。重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9.9%,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6%,总量规模方面在我市工业领域处于绝对领先低位。轻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0.1%,较年扩大10.8个百分点。从产值看:轻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较年扩大0.7个百分点。

4.以煤、油、气、电、化为主的高端产业集群持续推进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4.56亿吨,原油产量.23万吨,天然气产量.17亿立方米,发电量.98亿度。化工领域,榆林市在年新增聚乙烯、聚丙烯等工业产品,填补了陕西省及榆林市该类型产品的空白,年分别实现产量.57万吨、.39万吨。榆林已形成了超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榆林不仅成为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中心和石油天然气生产中心。

5.工业对榆林经济贡献最大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4%,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1%,分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19.2倍和1.1倍。规上工业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表明榆林工业对全市经济贡献极大,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亲重。

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持续提高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组成,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情况。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分别较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升.0、.6、.1个百分点(见表2)。

7.工业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

国际上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依据一般有四项指标: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四是城市化率(见表3)。

年,榆林市生产总值为.6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元/人,折合美元约元,处于工业化后期。

从工业化率判断,分析近几年榆林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数据,榆林工业化率一直保持在工业化中期末至后期初的过度阶段(见表4)。

从三次产业结构判断,榆林工业处于工业化后期起步阶段。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年榆林第一产业占比为6.0%,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占比为62.8%,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31.2%,相差31.1%。二产尤其是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市工业化进入工业化后期。

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中期为49.9%,成熟期为65%以上。榆林年城市化率已达58.94%,从这一指标看榆林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可知:榆林人均GDP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率保持在工业化中期末至后期初的过度阶段;产业结构达到成熟期水平;县域城市化率偏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来看,目前榆林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阶段。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普遍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榆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1.4%,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周边城市及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发展较为滞后,呈现起步晚、规模小和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等特性。从规上工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于医药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行业在我市几乎是空白。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全市RD的投资比重和企业用于产品创新的比重明显偏低。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9万元,RD经费占GDP比重为0.22%,开展RD活动的企业仅有56家。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我们与任务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

2.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从工业产业整体结构来看,榆林市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煤、油、气等能化行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比为55.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16.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比8.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6.4%,五大能化行业占比高达93.3%,可见,能化行业这类低技术、低附加值、资源型行业仍是榆林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对榆林的工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资源依赖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新兴接续产业有所发展,中高端技术业的发展比较缓慢,榆林市工业行业增值效果不佳,产品附加值较低。

3.工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

我市资源对外输出率较高,输出工业品主要是资源产品和初级化工产品,能源化工产品与内蒙古、宁夏等地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竞争优势有限,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市场难以扩大。以煤炭和焦炭为例,年全市有规模以上煤炭开采洗选企业户,这户中仅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分公司、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神东天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9户企业属于大型企业,其它的户企业均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以上炼焦企业69户,仅有4户大型工业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数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竞争力不强,截至年底,榆林仍没有一户上市企业。如此众多且结构趋同的中小型企业专业化程度低、引进高新技术过程缓慢、特色不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偏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能源消耗较大,降耗压力犹存

当前,榆林已步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受榆林工业结构影响,加上能化行业对资源依赖的工业特征,榆林的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9.06万吨标准煤,其中,石油煤炭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合计.28万吨标准煤。

5.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受阻

受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融资困难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首先,融资困难会影响中小企业的投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存在自由资金不足的弱点,加之融资的艰难,会使中小企业的投资额大幅度减少,从而投资收益额也相应的减少。其次,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效应,适度的负债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然而融资的困难使得企业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一效应。最后,融资困难、资金短缺会阻碍企业的资产周转,不利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三、探析榆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早在年,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确定榆林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其实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即顺应工业集聚化发展趋势和要求,推动榆林工业加速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应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加快工业产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巩固壮大产业竞争优势;继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思路,着力构建集群式产业发展格局。

2.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智能化和绿色化

重点围绕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两个优势领域,引导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和绿色化,逐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智能化方面,加快推广传统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升级,加快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在煤化、石化领域的推广应用;在绿色化方面,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应用,提高化工“三废”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3.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大力提高榆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着眼前沿技术产业化,深化与市内外、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合作;二是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为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提供咨询、评估、洽谈、跟踪等全程服务;三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依托榆林当前在资源和工业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寻求省内外其他区域与榆林市重点产业的多方位合作。

4.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把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性措施,回收利用粉煤灰、电石泥、煤干馏尾气、矿井水,鼓励企业循环生产,推动产业循环组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政府应继续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作为节能降耗、治污减排、节约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依法关停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企业,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全面治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环境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

5.加强政策激励,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提高煤化与石化工业的比重,依托榆林现有的煤化工业基础和优势,引进与煤化行业企业配套的加工业及下游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本土化产业来加强其加工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通过更多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逐步放开对经济领域的过多限制等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使其成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kouxingye.com/gkhd/13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