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展望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应用语言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中文教育经过十多年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之后出现“高位震荡”:一方面受到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国际关系重组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遇到一定的挫折,比如出于各种原因,欧美个别国家相继关闭了一些孔子学院;另一方面也由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各项行动惠及沿线各国乃至其他非沿线国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与作用日益凸显,大多数国家的中文教育(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的走势持续向好,其广度和深度都有所突破,中文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愈来愈高。
回顾历史,以往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或传播,甚至一种语言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国语或主要语言,大都是殖民的产物,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莫不如此,抑或是由于操某种语言的国家因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和霸权而使这种语言成为国际语言。在一个和平的多元共生的时代(尽管时不时有各种动荡和局部战乱),中文如何“走出去”与他人“分享”“共享”,并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我们在探索,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在摸着石头过河,孔子学院就是一种尝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其意义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十四五”期间,国际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给人类的灾难,做好“十四五”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笔者陋见,就国际中文教育“十四五”发展做一些展望。
一、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后,国家汉办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六大转变”:(1)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2)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3)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4)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国外共同推进转变;(5)推广模式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6)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许琳,)汉语国际教育由此迈出了大规模“走出去”的步伐,国家汉办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使其落实。
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不是单向的意愿,更在于其他国家有无接纳的意愿与需求,这件事对其自身的核心利益有无益处(学习这种语言的价值何在),等等。这背后又与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即使它“走出去”了,也未必一定能真正地“融进去”,“双赢”才是取向,今后的国际中文教育要更多地从其他国家的需求和接受角度来调整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方颖,)。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中文纳入其本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国民基础教育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已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在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阶段开展中文教学(中文作为外语、双语的教学),以及中文进入中考、高考体系。这是中文“走出去”后真正“融进去”且落地生根的标志,其意义之重大,堪比英语及其他语种的教学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陆俭明在第13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总结报告中曾提出汉语走向世界的三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汉语教学能进入各国或者说多数国家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陆俭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个别国家就把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比如法国、越南等。年(中法建交前6年),法国就在巴黎郊区的蒙治隆实验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白乐桑,),迄今已有62年的历史;越南在60年代初开始在普通中学教授汉语。进入21世纪以来,中文被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速度加快,似“涟漪”般地层层扩散,确实是一种新气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汉语母语国的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年10月,应毛里求斯共和国教育部的邀请,受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委派,吴勇毅、丁安琪、方欣欣三人组成的专家工作组赴毛里求斯进行中小学汉语教学情况考察和评估。这是第一次由一个外国政府教育部邀请中国专家对其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评估与规划,被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称为“具有首创意义”,受到高度重视。专家组考察结束后撰写的《毛里求斯现代汉语教学与学习评估报告》(中英文)分别提交给了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毛里求斯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回复:“该报告全面评估了毛中小学汉语课程、师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并就毛教育部制定的汉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具有首创意义,对毛中小学汉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毛教育部已于年2月致函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及我办,采纳了该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并就这些建议开展了一系列后续工作。”至此,助推中文被各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工作便逐渐深入开展起来。
目前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制定,即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主要由所在国从事中文教育和研究的专家、教师等来制定,像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多是如此;另一种是合作制定,即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派出专家,与当地政府及中文教师合作,或主要由中国专家主导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目前南非、毛里求斯、印度、乌干达、肯尼亚、阿联酋等国的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就是由中国教育部委派专家或专家组前往当地制定的。
助推中文被各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第三外语、双语教学)的工作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应该是“十四五”期间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心”之一,需高度重视,要花大力气开拓与发展。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着力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支持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从普及化到专业型
“六大转变”之一是“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颇有起色。现在全世界会说几句、几十句、几百句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说得很“溜”、中文歌唱得很好的外国人也不少见,会说汉语成为一种“时髦”,但这种“汉语热”更多的还是大众化、普及型的。
据教育部统计,年共有来自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所高等院校学习,比年增加了人。从绝对的人数增长来说这些数据也许并不算太大,但按学生类别划分我们会看到,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2.44%,比年增加了人,同比增加6.86%。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人,比年增加了12.28%,其中,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人。而年的非学历生留学生为人。这些数据意义重大,不光显示出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学习的专业门类的增加和学历层次的大幅度提高,值得我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