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响下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如何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碳排放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传统金融企业……
12月18日,由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举办的宏观经济论坛暨创新峰会在海南三亚举行,在本次活动以“经济双循环背景下的金融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深圳衍界资讯总经理汪洋作为对话主持人,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产品总监李涛、渣打创投大中华和北亚区负责人张斐、中岩投资管理合伙人张挺和华夏理财首席责任投资官、ESG事业部总经理张凯峰作为对话嘉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此外,主持人和嘉宾还就碳排放市场、金融科技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多位嘉宾也从自身视角对年的投资方向作了进一步展望。
深圳衍界资讯总经理汪洋:
绿色金融将引领中国经济转型
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深圳衍界资讯总经理汪洋表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也暴露出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全球供应链的局限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从金融和投资的角度重新审视供应链:随着海外各国纷纷加强自身供应链安全,战略性物资生产往国内迁移、或者将风险分散,我国自身的供应链安全也应受到重视。另外,现代经济供应链末梢往往多是小微企业。而这批企业往往是难以满足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对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等的要求,这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将急需的金融血液输送到这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微细血管中。因此,在疫情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需要有新的风险控制思路,充分运用新技术,以及投资聚焦点。
另外,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年碳达峰、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些都是从降低排放的角度出发的投资机遇。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领域的潜在投资机遇。在金融领域,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对外开放,比如放开外资投资证券业限制等。客观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而且国际金融界有很多是我们中国金融从业者需要去学习的。中国金融机构应该充分把握双循环机制下的“外循环”,积极吸收海外投资机构在绿色金融、气候变化投资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积极借鉴“他山之石”,从而助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产品总监李涛:
产业链大数据可以让违约概率降到很低
平安银行资金运营中心产品总监李涛表示,中国是最先从疫情中走出来的国家,从医疗物资,到后续生活用品的生产,中国的供应链给予国际社会很多帮助,而在这些供应链中提供产品的企业,也是金融机构服务的实体经济对象。
“这些企业今年在开展外贸活动过程中,呈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风险,比如我最近看新闻报道,现在国内港口里的集装箱一箱难求,而海外的集装箱因为没货又回不来,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外贸经营受到了很多影响,我们也在思考金融怎样才能跟供应链做一个有效的结合。”李涛说。
这位平安银行高管介绍,平安银行针对各类供应链企业的种种痛点,推出了一些金融衍生品对冲相关的价格风险,同时也会借助平安集团旗下的财产险、信用保证保险等工具提升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平安银行在年整合汇率、利率、贵金属及商品等金融市场业务,推出“平安避险”业务。平安避险业务涵盖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贵金属及商品,具体包括远期结售汇、掉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期权、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利率期权、贵金属和商品套期保值、黄金租赁、柜台债。这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将帮助企业化解金融风险对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为客户提供避险和增值的工具,降风险提收益。
“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贸易融资的服务,深入到产业链相关的前端,通过我们的全球化布局,把产业链的各个点结合起来,把需求方和供给方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金融机构为供应链所做的相关服务。”李涛说。
针对当下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李涛表示,平安集团的发展方向即“金融+科技”,不仅拥有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目前也在科技上大力布局,科技赋能金融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我们自身通过金融创新+金融框架的相关运用,使得我们在金融服务能力上或框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微观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进一步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
“这个大数据应用不是说拿到很多个人的隐私,而是通过企业所在的产业上下游,相关的终端的客户,以及上游的供应链,通过这些方面的数据流抓住一条主线——只要这个链条是稳定的,那么企业后续成长就是可期的,将来它的违约概率就会降低。”李涛举例说道。
对于未来中国产业中的投资机会,李涛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能够存活下来的,能够“出海”的核心外贸企业将会有很好的增长机会;与民生、医疗健康相关的领域投资机会也远远没有结束;此外,贵金属的后续行情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