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321506.html
7月11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航海日
郑和下西洋之“中国航海日”
郑和下西洋中国航海日,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周年纪念日。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六百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还在于把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推向了高峰,为东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航运系国运
现代化的中国港口历史经验证明,强国的路径有多条,但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地位的提升,这在世界产业经济中是少见的,航运业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当代一些国家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航运的发展。
“强国”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贸易,而贸易的最重要载体就是航运。航运业始终处于国际市场的前沿,是国际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载体,航运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球上的水域面积占了三分之二,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航海事业密不可分。
中国有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90%的货物通过海运完成。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供应链、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沿海港口率先恢复生产,对推动我国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物流体系、恢复全球产业链都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4%,6月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复苏、恢复物流体系和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流强港达天下
中国沿海港口航远示意大图港口是对外交流的纽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如何撬动港口这个支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直是一个重点。我国港口已同世界多个国家、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港口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正在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是新时期建设航运强国的重要命题。
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年造船产能达到0万载重吨,全球第一;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15个;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7个。
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前二十分别为上海港(第1)、新加坡港(第2)、宁波舟山港(第3)、深圳港(第4)、广州港(第5)、釜山港(第6)、香港港(第7)、青岛港(第8)、天津港(第9)、迪拜港(第10)、鹿特丹港(第11)、巴生港(第12)、安特卫普港(第13)、厦门港(第14)、高雄港(第15)、大连港(第16)、洛杉矶港(第17)、丹戎帕拉帕斯港(第18)、汉堡港(第19)、长滩港(第20)。
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追求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阶段,“世界一流”港口对标的是我国“一流”产业体系的需要,具体包括国际一流港口规模水平、一流港口基本运作效率、一流的综合运输组织服务功能体系、一流的价值创造能力等。
中国港口在规模能力、基本运作效率方面基本可以归为“一流”范畴,但作为运输与物流服务组织中心方面,尚存在差距,围绕区域服务的干支网络建设和联运组织方面需要重点提升。同时在港口与产业融合、拓展基本港航服务之外,与供应链整体组织相匹配的综合性、高质量延伸服务方面,需要创新提升。
近期,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交通运输部等国家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出了中国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时代强音。《意见》为贯彻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新时代港口人坚定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使命担当。
中远海运的货船驶出比雷埃夫斯港(比港)集装箱码头。帕诺斯·托马达基斯摄
无人机拍摄的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群一景。李然摄
航海科技发展为航运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近5年来,我国航海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航海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为航运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航海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创新,其中智能航运和港航特大风险防控理论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航海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三峡升船机
在航海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天津港30万吨级复式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三峡升船机;研制了云平台、六自由度及智能型航海模拟器;掌握了超大型矿砂船设计建造检验关键技术等,覆盖到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研制、导助航、安全监管等技术领域。
科研条件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和信息基础。目前,我国已建立港口水工建筑技术、疏浚技术装备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不断提升我国航海科技研发能力。
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我国的航海科技不断发展,在重大水工工程、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绿色航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是,与世界航海技术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蔓延,航运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航海学会将强化新业态研究,推动科技研发创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航海智库专家优势,协同推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航运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海运在促进世界经贸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中国航海人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