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预计阅读12分钟
本文摘编自《无条件增长:必然增长的十大规律》
作者:李践黄强
1定价的致命陷阱一、大打价格战
在实践中,企业家容易跌进去的第一个坑,就是大打价格战。
这个坑的危害可不小,从企业经营公式中便可看出。
原本企业的经营公式是10(收入)–9(成本)=1(利润),利润本来就不高。现在,为了打价格战,企业的经营公式变成了8(收入)–9(成本)=–1(利润),损失惨重。
等到实在招架不住了,企业又开始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在一波又一波真正有价值的用户离去后,企业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二、定价过低
企业在定价上的第二个坑是定价过低。
举例来说,我们生产了一瓶水,让财务进行成本统计,最后得出成本是8元。于是,将价格定在10元,有20%的利润率。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财务报表出来了,公司亏得一塌糊涂。我们气急败坏地喊来财务人员,从财务人员那里,听到了一个令人丧气而又不可思议的回复:成本太高,大大超出原来的估算。
听到这里,我们会更加生气:“你不是专业的吗?怎么会算错成本?”然而,我们真的不能过于苛责财务人员。
毕竟,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我们,很多时候也无法保证将那么多的成本一个不漏地算完,尤其是一些过程性成本和临时产生的成本。
成本少算了,结果就是根据成本来确定的价格太低,最终导致企业出现严重亏损。
年,我开始多元化经营,进军房地产行业。(此处,我们并不去评述这种做法本身是否符合专注聚焦的产品战略,仅仅分析定价问题。)房地产行业有一个黄金规律:地段至上。所有开发商,无一例外地随时紧盯市面上的好地段。当年的我自然也是如此。
当时一家国企有块30亩的地要卖,这块地位于昆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很有房地产开发价值。
于是,风驰就以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地,一系列行政审批之后,风驰拿到了商品房预售证,准备开始对外出售了。
这时,分管房地产业务的总经理找到我,商量定价。这位总经理的分析显示,风驰开发的新楼盘附近有个竞争对手,其商品房的“硬件”“软件”都与风驰的不相上下,定价是每平方米元,销售一空。
经过调研后,发现对手的情况与总经理说的完全一样。于是,觉得这件事较为可行,让财务人员计算成本。很快,财务的数据也出来了,成本价在每平方米元左右。
如果这些信息都没出错,那么如果按照每平方米元的价格出售,风驰肯定是会赚钱的,总的利润额大概有1亿元。
在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之后,总经理又找我最后拍板,请示是否就按每平方米元的价格定价。多年以后,每当我回忆起这段场景都会唏嘘不已。因为从这位总经理走进办公室,到我决定按每平方米元的价格出售商品房,前后还不到两分钟时间。
就这样,风驰定价每平方米元的商品房开始进入市场,销售果然非常火爆。
到年,所有的商品房都卖完了。这一年的12月31日,风驰召开了房地产部门的表彰大会。在这个大会上,我满面笑容、兴高采烈地对员工们说:“今年大家的成绩很好,现在董事会决定拿出公司10%的利润奖励给大家。”公司利润的10%,也就是将近万元。之后,我找到总经理,吩咐他尽快把这笔钱发下去,最好在春节前就办好。
到这里为止,这件事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谁知没过几天,那位总经理就带着公司的财务总监一脸沮丧地找到我。他们汇报了一个经过财务统计的坏消息:这次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没有赚钱。
为什么我们没有赚钱?我百思不得其解。1亿元怎么突然没了呢?
按照传统的营销学,我们首先应该查查销售量,因为销得多就可以赚得多。可是,这一次风驰的楼盘销售异常火爆?看来,这次不赚钱跟销量无关。
既然与销量无关,是不是我们的成本太高了呢?经过查实,那位总经理也没有贪污,成本真的就有那么高。一套成本都要每平方米元的房子,定价也是每平方米元,怎么可能有利润。
在对外销售定价本就过低的情况下,再来一次内部大“赠送”,公司还想在这个项目上赚钱,简直是天方夜谭。
定价这个“牛魔王”,便是如此发挥它的巨大威力的!
三、薄利多销
定价上的第三个坑:“薄利多销”。
实际上,“薄利多销”这个词语很容易被人理解错。如果将其理解为薄利可以多销的话,那么无利岂不是可以脱销?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利润的生意谁会去做呢?
企业要想成为行业第一,绝对不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可以多销,但必须拥有较高利润。
多销靠的是渠道和推广,靠的是我们的“陆军”和“空军”。可是,想要通过立体作战来实现多销,就必须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持,这自然离不开高利润的长期积累。
换一个角度来看,用户的认知和思维最终也是难以接受薄利多销的。在他们看来,那些打着薄利多销旗号的企业,其产品绝对不是高品质的。又有多少用户愿意去购买廉价货?
2四定法则定标、定位、定价、定品既然定价有这么多的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定价?
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很难有什么定价模式可言。管理者经常一拍脑袋就“定”价了。
然而,这是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式吗?
年,我开始出任TOM户外传媒集团的总经理。刚刚上任,分公司就吵着要产品降价,理由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在降价,而且用户也觉得我们定价太高。无奈之下,我也有了降价的心理准备,有意大幅度降价。
这时候,集团在香港召开会议,我就当着董事长的面提出降价的构思和具体的数额。这位董事长边听边按计算器,按完就递给我看:计算器上是一个负的1.5亿。
看我还没明白过来,董事长就对我说:“如果按照你刚才说的数额去降价的话,我们会亏损的。”接着,他直接问我:“你们是如何定价的?”
听到这个问话,我便开始了非常官方的一个回答,从产品分析到用户,再从对手分析到市场。
对于这个回答,董事长未置可否,只是对我说:“这样吧,你带着你的高管团队去一趟和记黄埔,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专业。”
两天后,我就带着高管团队去了和记。这次和记之行,让我终生难忘。
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的和记黄埔大楼。在第12层,从接待人手中,我拿到一张门票,上面写着五个字:定价委员会。
接下来的一番事情,让我悔不当初:自己要是早来听,就不会白白浪费那么多年时间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有定价委员会这种组织。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华人首富,在定价上靠的就是定价委员会。与老板们一拍脑门就“定”价不同,李嘉诚团队靠的是集体智慧。
此时,一个由总裁、高管、核心专业人才组成的定价委员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委员会到底是如何具体定价的。这就是和记黄埔的核心秘诀:四定法则。
所谓的四定法则,包括了定标、定位、定价、定品。
第一个“定”是定标:
就是战略设计板块讲到的定标,因为业绩也是企业的一个目标,表明一家企业到底要发展成何种规模的企业。产品如何定价是我们从一开始做战略设计的时候就要想清楚的。
第二个“定”是定位:
这是四定法则的核心和关键,包括了“卡位”和“占位”两个重点。在定价上,卡位和占位是什么意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卡位和占位?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是如何与一位企业家学员交流的。
在广东深圳,行动教育有一位企业家学员,他是深圳合力泰公司的董事长。早在10年前,这位董事长就已经听我讲过1.0时代的“赢利模式”。从课堂上,他学习、领会了成本领先战略,并运用这套理论将合力泰公司做到今天上百亿的规模。
年3月,这位董事长又带着自己的高管团队六十多人来参加学习。董事长说:“老师,您再给我们讲讲定价吧。”于是,就在那个晚上,我对合力泰公司的全体高管讲了一遍如何卡位和占位。实际上,我那晚对合力泰公司管理层所讲的,就是自己当年在和记黄埔大楼12层会议室听到的定价“真经”。
实际上,定价必须建立在对成本和价值准确的掌握之上。
有人会说,成本其实是很难计算的。除了各种显性成本,还有不少隐性成本,甚至还有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事实的确如此。在和记黄埔,除了有定价委员会,公司还会在财务部门设立成本会计专岗,其职责就是锁定成本、一一分析。
在对成本和价值有了清晰的掌握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公司的战略选择卡位或者占位。
面对合力泰公司的高管团队,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现在在做什么产品?定价多少?”董事长回答说:“我们现在在做显示屏,定价3元。”
“那么竞争对手呢?”我问道。董事长说对方的成本和他们差不多,应该在3.1元左右。
我接着问:“你们现在一个产品的总成本是多少?”董事长说是2.5元。
“2.5元的成本,3元的定价,也就是你们可以有0.5元的利润。那对手的总成本呢?”我紧追不舍。董事长答道:“应该在2.7元左右。”
听到这里,我直接就判断说:“像这种情况,你们是无法卡位的。对手总成本可以做到2.7元,哪怕是定价3.1元,也有0.4元的利润,与你们不相上下。”
“那我们该怎么做?”董事长也很直接。我回答道:“你们现在必须继续坚持走成本领先战略道路,把干毛巾拧出水来!下定决心,从原材料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从流程管控到后续服务,逼着自己,也要把总成本降下来。”
“降到多少?”董事长显得相当关心。我回答得很干脆:“降到全行业最低,越低越好。”其实,这里我已经开始讲如何卡位了。
比如,如果合力泰公司能够将成本降到1.8元,接着就可以卡位,把价格定在1.99元。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的成本是2.7元。也就是说,合力泰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可以使自家产品的定价比对手的成本都低。
此时,对手是无法招架的,因为它一旦敢接招,将自己的价格也定在1.99元,就会严重亏损。
这样的局面下,对手可以说是进退两难:接招,它会亏得很惨;不接招,大量用户会被合力泰的价格优势吸引走,它输得更惨。
一旦对手熬不住合力泰的卡位战,合力泰就可以慢慢等待时机去收割“韭菜”了。
实际上,大家可以发现,卡位是与成本领先战略紧密相关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定价就是战略,定价就是要把自己逼紧一些、一击致“敌”。
这就是配合成本领先战略的卡位的巨大威力。
除了卡位,在定价战略上,我们还要学会占位。跟卡位一样,占位也要跟企业选取的战略相匹配。有所区别的是,与占位紧密相关的是价值创新战略。
举例来说,我们现在要在上海开一家过桥米线店,决定不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而是准备进行价值创新。这时候,我们首先就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平均价格。
比如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碗过桥米线在上海的平均价格是39元。那么,我们的定价就一定不能是38元、35元或者更低。道理很简单,当第二很难生存下去,因为用户认的就是第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定价呢?
我们要占位——抢占价格高位。我们既然采用的是价值创新战略,那么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就一定要做到极致:最好的汤、最好的米线、最好的肉、最好的服务、最佳的用餐体验……此时,毫无疑问我们各方面的成本投入都会增高。
所以,在定价上我们只能抢占高位,定得太低必然血本无归。于是,我们将这碗过桥米线的价格定在了45.88元,甚至再狠一点定在49.88元。
有人或许会问,凭什么定这么高的价格?理由就是一条: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超高品质。俗话说,贵有贵的道理。可能一开始用户会觉得有些贵,但是他们消费结束后,就会觉得物有所值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占位同样跟企业战略息息相关,它必然与价值创新战略紧密配合。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敢于将价格定在45.88元,是因为我们的成本投入早就达到41.88元甚至更高。
此时再来看对手如何应对此种局面。他们敢提高价格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成本都比他们的定价高。他们一旦将价格定高,就会立刻损失一大批用户。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才不会以高价消费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从来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
反过来,他们敢降价吗?关于这一点,毋庸多言,本来就不是行业第一的中小民营企业,如果再打价格战,很快就会遭遇更严重的亏损。
于是,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依然跟卡位一样,对手只能左右为难,想涨价涨不起来,想降价也不敢降,最后只能被逼得苟延残喘甚至直接出局。这便是占位的无穷力量。
第三个“定”:定价
在包含卡位和占位的定位之后,四定法则的第三个法则就是定价。
第四个“定”:定品
定品即企业缺什么就补什么。就是要根据企业已经设定的目标,同时结合选取的战略和自身情况,来观察自己的企业究竟还有哪些弱点和亟待完善的地方,缺什么就去补什么。
比如,一家企业想要成为行业第一,同时选择的是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它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成本领先的流程、措施、标准。假如没有将总成本做到全行业最低,那么这家企业就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定标、定价、定品,尤其是通过包含了卡位和占位的定位,企业的产品定价基本就可以与自身战略相匹配,这会帮助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换句话说,如果一家企业想要成为某种企业,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价格。
因此,所谓“定价定天下”,不仅仅是指企业通过定价战略赢得了市场,更是指企业借此塑造了自身在市场的品牌形象。
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参加完那次和记黄埔会议的我有什么样的转变。其实,那次会议还没结束,我已经悔得肠子都青了。开完会回到公司,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体员工开始培训。
那些一直吵着、嚷着要降价的分公司经理,更是这次培训的重点对象。而这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就是以四定法则为核心的“定价定天下”规律。这次的培训效果很好,因为会后再也没有人来找我提降价了。
这还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因为“定价定天下”要求的恰恰是敢于增值、提价。于是,接下来TOM户外传媒集团的产品几乎全线提价。在这之前,经过价值创新、系统增值,公司的产品在品质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正是由于高品质产品带来的底气,以前一个定价20万元的普通广告牌,调价后价格直接被提到65万元。而其当时的成本只有十几万。利润有多高,一目了然。
实际上,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整,到年,TOM户外传媒集团实现了亿元的利润,利润直接翻了两番。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最大的功臣绝对不是销量,恰恰就是定价。
正因如此,很多行动教育学员才会将锁定尖刀产品、经营“大鲸”用户和定价定天下作为企业利润增长的“三板斧”。在我们这里,定价不只是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的利器,它关乎企业的生死要害。
因此,只要我们避开定价的几个大坑,运用定标、定位、定价和定品的四定法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企业便能将生死大权稳操己手,成为市场营销中的绝顶高手!
李践老师视频号
更多绩效机制智慧与韬略
李践老师将持续进行分享
期待您的